2019年10月25日下午🦸🏼,EON4百場校級講座第110場在歷史學系1410室舉行。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編輯胡文輝作題為《現代史學著作的“綱目體”》的講座報告🟫。歷史學系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教研室主任李孝遷教授主持🤌🏿👨👩👧👧,王應憲副教授以及二十余位本碩博研究生參加講座🆔。
胡文輝編輯談“現代史學著作的‘綱目體’”
講座伊始🤦🏽♀️😏,胡文輝編輯以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柳詒徵《史學研究法》為例,引入對“綱目體”體裁的討論。他認為從整體來看⟹,“綱目體”應源自《資治通鑒綱目》👨🏻🦽➡️、《綱鑒易知錄》。而“綱”、“目”兩分的格式,又可以說帶有傳統“經”、“傳”兩分的痕跡(如《春秋經傳集解》)。除此之外,民國時期還有羅根澤《孟子傳論》🧥、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陳登原《今聖嘆傳》🎶、金毓黻《安東都護府考》🧜🏻、錢穆《國史大綱》👔、臺靜農《西漢簡書史征》(《臺靜農論文集》)📿、白敦仁《釋食》等著作采用“綱目體”。五十年代後📜,仍有部分著作以此為體裁🌗📥,如袁國藩《元代蒙古文化論集》🥤、袁國藩《從元代蒙人習俗軍事論蒙古文化》、馮家昇等《維吾爾族史料簡編》⚗️、張久和等《遼夏金元史徵》等等🧑🦽➡️。
接著,胡文輝編輯總結了這種體裁的優點🦸♀️,並舉出專題化的史料匯編以及“史學二陳”的論述風格與此進行對比。專題化的史料匯編先排比史料,再以“註”或“案”的方式作說明、考訂和分析👮。而“史學二陳”的論述中的《明季滇黔佛教考》、《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同樣密集引用🦸🏻♂️、排比史料🤜,但不直接運用“綱目體”,風格卻有類似之處。“二陳”似乎往往先排比材料再作分析💎,考訂、辨析的成分也較多;而“綱目體”則是先作按斷、總結,一般不作考訂🏇🏼、辯析,再排比材料以作為證明。
“綱目體”在民國時期流行主要是因為近代以來學人受《綱鑒易知錄》的影響,敘事簡明📼👨🔬,容納史料更具彈性,既追求“可讀”,亦有“考異”的性質👱🏽♀️。此體裁在民國前後最為通行,五十年代在臺灣可能保留較多一些。另外受近代“史學就是史料學”的口號的影響,學人治學無不重視對史料的掌握🧃。史料運用的規模和密度,都影響到對著作體裁的選擇,而“綱目體”正符合這一學風的需要。最後👩🏻🍼,胡文輝編輯總結了討論“綱目體”體裁的意義🌽:在學術史意義上🏊🏻♀️,它在民國學術史上甚為通行,體現了一種學風;在實用意義上🤰🏿☁️,它似乎仍有一定的生命力。此外🕊,他提出著作體裁應多元化💾🧱,包括論述的方式、引用史料和註釋🌊,都不必一律。史料多寡的情況不同👩🏻🔧,可能適宜采取不同的論證方式,也適宜采取不同的著作體裁😕。在講座最後,與會師生就陳寅恪寫作風格等議題展開了互動交流。
圖文|唐益丹 編審|史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