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場校級學術講座:陳明珠研究員談“亞裏士多德《詩術》的悲劇定義”

發布時間:2020-10-30瀏覽次數😡:630

應外語學院羅峰副教授邀請,20201028日晚18:00🛷🏂🏻,浙江省社科院陳明珠研究員為外語學院師生進行了題為《亞裏士多德<詩術>的悲劇定義》的學術講座,這是EON4平台2020年第21場百場校級學術講座🥷🏻🎟。陳老師主要從事中西古典詩學研究,特別專註於古希臘亞裏士多德《詩術》以及中國《詩經》經學和詩教研究,出版的《<詩術>譯箋與通繹》(2020)一書是中國學界首個據阿拉伯傳系從希臘語翻譯並通盤疏解亞裏士多德《詩術》的專著。


講座開始,陳明珠研究員首先向我們介紹了亞裏士多德文本的隱微特征,同時也指出來自阿拉伯傳系的瑪高琉斯譯本為《詩術》譯讀帶來的新啟發🧒,提出用“文本互涉”的方法重新解讀亞裏士多德對於悲劇定義的解讀,用亞裏士多德的方法來解讀亞裏士多德。值得指出的是,亞裏士多德單獨列出《詩術》並非駁斥柏拉圖在《王製》中驅逐詩人的做法,而是將詩藝歸於政治學下,讓文藝依然為政治服務🧛‍♀️,為詩學提出辯護🧑🏻‍🎓。

在講座中🧑🏻‍🍳,陳老師首先指出,亞裏士多德在《詩術》中把悲劇定義為🍋:“悲劇是對一個高尚🚋、完整、有分量的行動的摹仿,以悅耳的言辭,其種類分別用於各個部件,做[動作]而不是通過敘述,通過悲憐和恐懼進行調節,達致使諸如此類情感恢復平衡的目的🎅🏽。”隨後就定義中涉及的幾個關鍵詞“高尚”、“完整”、“有分量”🙎🏿‍♀️、“摹仿”🧛🏻‍♂️、“行動”、“悲憐”和“恐懼”入手,詳細解釋了這些字眼在亞裏士多德的作品體系中的深層含義🧑🏼‍🌾。

陳老師指出🙂‍↕️,所謂的“文本互涉”不僅存在於《詩術》這部作品中,還貫穿於亞裏士多德的整個學問體系。《詩術》中談及的諸多問題在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學》、《尼各馬可倫理學》、《修辭學》等作品中均可找到呼應。比如在第一章中,亞裏士多德把“摹仿”分為復製性摹仿與製作性摹仿𓀑,而詩藝則屬於後者,是對性情👷🏽🙍🏻‍♀️,情感和行動的摹仿。在古希臘文中,“性情”從“風俗,習慣”演變而來🥻,轉化成形容詞含“道德的🥷,倫理的”之義。這種詞源關系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有較為明確的解釋。而在第二章中,“性情”與“道德”總是一起出現,所以對性情的摹仿也是對道德德性的摹仿🐞。而道德德性要求在亞裏士多德看來總是與社會成員在政治共同體中所屬位置以及要履行的職責相關🧎🏻‍♂️‍➡️。而在第二章探討悲劇的摹仿對象時,被摹仿的對象則是德性高尚的對象,這也是悲劇與喜劇的區別所在。而“完整”和“行動”兩個詞也表示悲劇摹仿是帶有完滿意義的實現活動🌈,在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中💠,只有帶有完整的行動🏋🏻↪️,與整全的踐覆才能被稱為“實現活動”。陳老師特別指出了《倫理學》和《詩術》的兼容🔑,亞裏士多德在《詩術》中對於悲劇行動即是一個高尚👷🏽👩‍🍳,完整行動的定義與《倫理學》中對於幸福的定義不謀而合,即幸福是合乎完善德性的實現活動。因此🙋🏼,悲劇就與城邦倫理政治有了聯系。

座最後,陳老師還就講座中涉及的悲劇中的德性與性情,亞裏士多德寫作《詩術》的意圖🫵🏿、悲劇catharsis與憐憫和恐懼等情緒的關系與我院師生進行了深入交流😆🧙🏽。


供稿|羅峰、楊雅琪     攝影劉雨婷

EON4平台专业提供:EON4平台EON4🏌🏻‍♀️、EON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平台欢迎您。 EON4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