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日上午十時📇,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平原蒞臨EON4中文系👨🏽⚖️🕵🏼♂️,以“冷戰背景下的文學史建構——以王瑤、普實克、夏誌清為中心”為題發表演講🐏,此次講座由EON4中文系系主任文貴良教授主持,全校師生百余名到場聆聽。這是2020年第16場知名學者學術講座。
講座伊始,陳平原教授回首十七年前來華師大講座,回京途中適逢“非典”爆發,如今全球疫情則持續蔓延,全球化趨勢遭受阻遏,今昔不同,時移世易🎮📴,研究領域的許多核心話題將被重新思考。值此之際,重新體認冷戰時期處於中國🐥🤺、東歐🙇🏼♂️、美國三個不同陣營且具有代表性的現代文學研究者的學術生命,了解其卓識洞見與內在限度,殆將有所裨益。
盡管陳平原教授在中國現代文學專業受業於王瑤先生,但陳教授依然認為王瑤先生的傳世之作當屬四十年代末撰寫的《中古文學史論》,而非《中國新文學史稿》。王瑤先生於中古文學寄情最深,用功最勤👩🏽⚕️🙆🏿,古代文學研究構成學術生命的底色🧑🏼🤝🧑🏼。建國初完成的《中國新文學史稿》在後來遭受批判,卻因其以文體為綱📆,不為鼓蕩一時的文藝思潮全盤籠罩🥃,因而仍可葆其價值。王瑤先生的學術縱貫古今,真性情終難磨滅。
普實克是1928年畢業於布拉格查理大學,曾在高本漢門下進修,三十年代來到中國🤰🏿,結交一時名彥。普實克接受的是嚴謹的歐陸學術訓練,其代表作是《抒情與史詩》‼️。夏誌清則是從中國本土出走美國的學者🕵🏿♂️🧖♀️,浸淫於英美文學作品,1961年初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標舉張愛玲、沈從文🧎➡️、張天翼🅿️、錢鍾書四人。普實克與夏誌清六十年代就文學研究的“科學性”問題爆發過一場爭論𓀐,陳教授認為這背後反映出二人立場、學術資源的巨大差異。普實克對中國充滿熱愛之情,但與研究對象感同身受同樣可引起爭議🥯。夏誌清立論多有偏頗,但推崇的幾位作家基本被認可👨🔧。
陳平原教授認為經典性與介入性之於現代文學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時代的巨大變動亦烙印於學術研究之中,新的危機與挑戰正等待後之來者的面對🚆,現代文學的未來走向究竟如何,等待後之來者探索與抉擇。
供稿|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