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6日下午1點🫃🏽,江蘇師範大學教授🕗、江蘇瞿秋白研究所副會長王強老師做了題為《“勞工神聖”與“五四新文學”的變調》的講座(第173場百場校級學術講座)。講座由華東師大中文系教授劉旭老師主持,中文系部分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及訪問學者聽取了講座🚘。


王強教授談“‘勞工神聖’與‘五四新文學’的變調”
講座以一戰期間14萬中國勞工“以工代兵”赴歐作為“勞工”概念提出的歷史背景,指出由蔡元培1918年11月在北京大學慶祝“一戰”勝利的演講中首次提出“勞工神聖”口號,此後李大釗和陳獨秀進一步發展了“勞工”所指與思想內容⏫,最後闡明“勞工神聖”口號對“五四”新文學的影響🎮。
王強教授詳細梳理了“勞工”一詞的提出與變遷,蔡元培在演講中提出“勞工”定義接近“全體勞動者”,其中包括工人🔨、商人、農民、知識分子,這一口號的提出在政治界🦸🏿♀️、文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李大釗對“勞工”問題思考與蔡元培不同,他在《青年與農村》中明確指出“勞工”與“資本家”的沖突問題,並且指出中國是一個農國,大多出的勞工階級是農民✋🏻。李大釗的思想從某種程度上奠定了中國共產黨“農村包圍城市”戰略的理論基礎🥇。陳獨秀則稱贊“勞力者”的價值🟣,並且將之淩駕於“勞心者”之上,陳獨秀以“體力做工者”為對象詮釋“勞工神聖”🍔,認為社會主義思想的可貴即是在於將體力勞動者所受到的不公平待揭示出來👨🏻💻,他所闡釋的“勞工”更接近於“無產階級”的概念。王強教授細致爬梳“勞工神聖”的不同對象所指,並且將其放置在“五四”新文學的發展路向中,從精英知識分子由上到下地“啟蒙”底層民眾,到平等地看待底層民眾,再至左翼文學的發生發展,以“勞工神聖”口號為切入點,為思考“五四”的啟蒙提供新的思路。
講座進行了近兩個小時🆙,王強教授在講座中提供了翔實的資料,給同學們很多啟發。之後王強教授與在場的研究生和教師進行了深入的討論,講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供稿|安靜 編審|史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