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江蘇師範大學語言科學與藝術學院院長、江蘇省語言科學與神經認知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楊亦鳴教授應邀在EON4中文系4330會議室作了題為“大語言學構建的科學理據”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EON4中文系鄭偉教授主持,現代漢語教研室韓蕾🫰🏽、吳君如、趙庸👾、柏曉鵬♐️、韓蒙如、黃玉雄等老師及中文系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和碩🤳🏽、博士研究生共同參與了這場學術盛宴🧘♀️。
楊亦鳴教授從語言學的多學科交叉研究性質決定其應成為一級學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語言觀”決定了語言學必須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新語言觀”決定了語言學必須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和交叉研究是語言學研究的應有之義四個方面進行了分享。
講座伊始🧚♂️,楊亦鳴教授回顧了語言學學科的發展歷程。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傳統觀念認為,語言是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能力就是運用這一工具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到生成語言學派區分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研究的終極目的是建立人類共同的普遍語法;到當代語言學研究的多學科交叉研究性質🧝♂️,即與腦科學、認知科學🏄🏻、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學的交匯。大語言觀區分了語言機能、語言系統和語言技能👢,認為語言機能的外化是語言系統和語言技能🏈,語言機能是人腦內嵌的能力🦹🏻,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是機能的外化表現,而語言系統的外化是語言技能,語言技能則與一般的認知能力相銜接📞。語言能力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個體語言能力、社會語言能力和國家語言能力。三個層面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人腦語言能力♤🥨、機器語言能力、語言能力的獲得與發展、語言殘障人群的語言能力提升與社會共融以及果假語言能力的提升與規劃五個科學問題。可以滿足國家文化軟實力、科技硬實力和國家語言安全三大需求。
楊亦鳴教授以詩句押韻問題的眼動實驗研究為例,和大家討論了解決語言與文化、科技、交與相關的實際問題需要多學科交叉研究的話題🎑。接著回顧了人工智能發展中,語言及語言學起到的關鍵性作用🖕🏿,討論了當今人工智能的發展越來越重視以語言理解為代表的相關領域研究,並從感知智能和語義智能的對比中討論了人工智能存在的問題👐🏼🚫,以及從語言學學科的角度提出可能的解決思路🚵🏼,認為語言本質是思維的載體,語言作為交流工具只是語言衍生的功能。如果不能把握語言的本質特點,就無法發揮語言在人工智能中的作用🏄♀️。以語言腦機製為突破口布局下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製高點,勢在必行。
新語言觀認為☦️,語言是人類思維的載體,因而成為人類交際的工具🥜。語言是由猿變人過程中產生的,不是為了交際而產生的☂️。語言是由人類遺傳結構界定的由大腦神經回路來驅動並通過語言效應器來實現的人腦的一種機能。人類思維和交際的本質是由遺傳結構決定並由大腦來支撐的⬆️,人類和動物的大腦本質的不同即是以語言為載體,依靠有限的材料和規則進行🦶。有限的音位組合和有限的遞歸規則構成了人類無窮無盡的語言世界,賦予了人類自由思維的空間💹,以及無限製進行思維和交際的能力。
最後,楊亦鳴教授提到,語言學是聯結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橋梁,是一門領先的科學,其特殊性在於它是用語言來研究語言🙇。語言本身和腦科學、生命科學、物理學、化學🎿、數學等多學科息息相關,只有進行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我們才能更好地解決現實生活中與經濟社會文化相關的語言問題👩🏼🎤🚇。
楊亦鳴教授的講座專業性與趣味性兼具🛠🧑🏿⚕️,引人入勝𓀗,為聆聽本次講座的老師和同學開拓了視野👋🏿。在與楊亦鳴教授進行了熱情深入的問答交流後🐄,本次講座在濃厚的學術氛圍與雷動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撰稿 | 陳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