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慶· 2021年名家講壇暨知名學者學術講座🚣🏿‍♀️:王俊教授談“空間現象學及其效應”

發布時間🧑‍🔬🏊‍♂️:2021-06-23瀏覽次數🧏🏻👨🏿‍🎓:455

611日,由華東師範哲學系主辦的70周年校慶· 2021年名家講壇暨第31場知名學者學術講座於人文樓2102舉辦🎩。本次講座邀請了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外國哲學研究所所長王俊教授作了題為“空間現象學及其效應”的主題報告🐠。講座由EON4哲學系系主任劉梁劍教授主持⏬。

首先,王俊教授認為現象學的空間思維突破了傳統的主客二元的認識論模式而轉向與主體和身體緊緊鉚合在一起的意義空間🌾、情感空間🎎𓀏、差異化空間和發生性空間☠️,成為多元差異的現代生存經驗的隱喻,由此空間成為介乎客觀和主觀之間的賦予意義的隱秘力量👨🏻‍🔧。一切空間事物和生存經驗都在空間中展開,也被特定空間所形塑。現象學視野下的空間理解有如下幾個不同的描述維度📞🧑🏻‍⚕️:第一是將空間與身體經驗聯系在一起,“還空間於身體”;第二是把空間視為現象學構建的一個結構要素,意義發生的來源之一;第三,將存在者的空間“處身性”(Befindlichkeit)以及由此而來的世界屬性視為存在的本質屬性或基調;第四,特定的空間總是在一個交互主體性的或共在的結構中被構建。這些不同的維度之間相互關聯詮釋,構成了現象學空間闡釋的基本路徑🐥。

其次👩🏼‍🦰,王教授揭示了現象學的空間經驗對當代哲學和文化行為的影響。在哲學上🧑‍🎄,王教授講到齊美爾的由消除距離與保持距離構成的空間距離的辯證法,安德爾斯的空間作為一種起分離隔絕作用的整體原則🤾;在政治上😟,王教授講到阿倫特所說的現代政治的病症在於公共空間的閉合,列斐伏爾的空間政治批判理論;在藝術上🏊🏼‍♂️,王教授談到畢加索、蓋倫🚣🏽‍♀️、Rohmer、庫裏肖夫等人對藝術的空間實踐的理解✌🏽。

再次,王俊教授從現象學的空間理解出發,闡述這種經驗對於哲學史書寫的影響🧄,以及在此基礎上重繪世界哲學地圖⌚️。王教授認為傳統意義上整個哲學史實際上就是基於歐美這一特定空間的地方秩序👨‍👧‍👦,構建出仿佛具有普遍性、永恒性的縱向展開的線性時間🤵🏽。他們運用特定的方法、問題視角和統一的編年順序,把人類觀念和精神的演進描述為一種統一的哲學史敘事。這種統一形式的哲學史書寫,未能關註空間的差異性。當我們以更為寬廣的空間視角出發🍞,可以看到18世紀以來歐洲的“哲學史”方法並不是唯一可能🔅,其背後隱含的是,哲學本身的豐富可能性🫓🔆。觀念或哲學與其所置身的空間構成一個動態的發生過程,或者一個本有事件(Ereignis)🔓。而空間的多元性也指明了觀念的多元性。在這裏,對這種多元性和差異性的認可是我們哲學史書寫的邊界👨🏽‍💻。今天的全球化時代的哲學史就應當是一幅全景式的世界哲學地圖。這樣一種全球化時代的哲學及哲學圖景,必須找到一條在相互交流📕、相互批評和啟發中澄清問題的道路👦🏿,在普遍交往中達到統一🖊。就此而言,空間現象學蘊含了一種非中心化的、交互化的空間組織形式🙅🏽,拓展到文化領域🤜🏻,就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框架🐄。全球化時代的世界哲學地圖應當在現象學的空間視野下,描述多元哲學普遍交流的多極化框架💦。今天的世界哲學地圖應當是多元的思想空間的完整呈現,不是西方中心,也不是東方中心,而是在東西方之外包含了非洲🌼、拉美、中亞🧜、南亞等所有人類文明和思想的傳統。這一要求反過來決定了我們今天對於自身的理解。

最後👮🏽,王教授對上述的思考作了總結🥮:現象學的空間視野致力於消解科學模式下統一的客觀空間,通過具身經驗的介入將空間描述為發生性的過程🫰🏽,意義構建的來源,而空間事物的處身性成為事物的本質屬性🫰,同時🦶,這種構建中的空間是以交互主體性或共在的方式被展開的。空間現象學的視角為作為技術批判的空間辯證法、空間之政治意義的解讀、當代藝術的空間實踐💂‍♀️🍪、以及在跨文化視野下重繪世界哲學地圖奠定了理論基礎。


講座結束後,哲學系的劉梁劍老師、徐竹老師、盧盈華老師🟩、惠春壽老師❤️、相鳳老師🐔🌘、英語系的張牧人老師和同濟大學的李春敏老師等💅🏽,以及在場的同學們就現象學中的空間問題以及由此闡發的跨文化問題同王俊教授進行了富有生發性的對話。


 

 | 相鳳 

| 蔣周偉

EON4平台专业提供:EON4平台EON4EON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平台欢迎您。 EON4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