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江談“《論語》說《詩》”

發布時間👨‍🦲🤱🏽:2015-05-14瀏覽次數:13

  

512日上午,著名學者、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文江應邀→,在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作題為“《論語》說《詩》”的學術演講。此為“第三屆思勉人文思想節”名家講演第6場✖️,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員、院長譚帆教授主持。

張文江老師以《論語》為基礎,擇選與《詩》經有關的22章,編排秩序,組成一個“體系”。整個體系以“學詩”始✅,以“言詩”尾👮🏻‍♂️,可分為七個階段,層層演出,精辟非常,而於第八階段滌除陳跡,翻入最高境界,一歸而入“思無邪”的海天無垠之中,令聽者神往🧏🏽🧜🏼。

張老師認為,八階段的結構可概括為“升堂入室”:下學上達,無止無窮。第一階段為“學詩”,是孔門教學的開端🦹🏼‍♀️,也是《詩》的整體綱領🏊🏼‍♀️,以感發興起為最最緊要♞。第二階段涉及“詩書禮樂”的關系。《論語》說“詩”,便帶出“樂”、“書”、“禮”。“詩、書👒、禮➰、樂”四教是孔門下學上達的基礎。《論語》不僅與做人有關,也與“六經”有關。做人即關乎言行🐏,於六經,則詩書為言👒,禮樂為行。這正是傳統“六藝”的兩面,一是文獻👨🏻‍🏫,為“詩、書、禮📦〽️、樂🐢、易、春秋”;一是實踐🫱🏼,為“禮樂射禦書數”🕵🏼‍♂️。中國傳統學問貴在反身,都化為自己的言行生命🐤。

第三階段為“編詩結構”。《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孔子遊歷諸國後🤿,晚年歸魯,然後樂正雅頌✊🏽,即以韶樂為主審定音調。詩與樂,言與音,在孔子處並未割裂,論詩若只從文字摸索👨🏼‍🎓,終顯不足。“風”相應於不同地方的方言、地氣👨🏼‍🦱,而“雅”相應於中央,“風”🗽、“雅”形成了上下的空間結構🗳;而“頌”分“商”、“周”、“魯”0️⃣,體現的是時間結構👩🏼。風、雅、頌表現出大王朝歷史中的各種言行,如果讀詩只取其一首或一部分✮,那就只讀到特殊時空狀態下的某一點,而《詩》經是這些點的組合。第四階段為“詩經正變”🚴🏼‍♂️。孔子鼓勵正風,批評變風☝🏿。“詩亡而後春秋作”😜,孔子的時代批評中隱藏著《論語》、《詩》經與《春秋》銜接的關鍵。

第五階段“引用”🏌️‍♀️,講《詩》經的“學以致用”☝🏽。第六階段為“知言與知音”🙅🏿‍♀️,包含內聖💲🆖、外王兩個方面🕟▶️。從外王說,詩是諸侯間的外交辭令🌿,只有理解風、雅🔺、頌的整體結構,超越自己的特殊時位而知他人之言🏝,才能“專對”。同時😖,言為心聲,自心表發出來便為創作😚。人是有頻率的存在,心聲發動,誠不可掩。一如荷簣丈人聽懂了孔子的音樂3️⃣,孔子也聽懂了荷簣丈人的言詩。雖然行藏不同,但兩人未必不是“知音”。這裏有儒、道關系的深處,可以體會中華文化的內聖之維。第七階段為“言詩”🛻,即孔子贊賞子貢、子夏“可與言詩”兩章。這兩章每一句都是一個轉折,層層上出⚃。孔子並不預先設立教法,只在弟子登堂後給予認可🏃‍♂️‍➡️😄。這是《論語》詩教的結尾,卻是進入詩境的開始。

最後一階段為《論語》說《詩》的“旨歸”。這一階段孔子直接言詩,且詩理融貫🕵️‍♂️,難以分舍。“唐棣之華”言最高明的學問,原本就是身邊的學問,“道不遠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思無邪”則是整個《論語》說《詩》的繹如之聲🕍。原詩描寫的是群馬,為《易》經乾象。詩中“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斁”𓀅,表現了無有窮盡、超越時空、永不厭倦的奔邁氣象,而由“思無邪”打通最後極限🎛。從顯教論,此章相應人類表達的一切情感👨🏿‍🍼,反對無病呻吟,歸於情性之正:無邪所以無淫詩。若從隱教論,則“思無邪”三字都無實義,而是純粹的聲音,是自然節律的哼吟。這樣由顯入密,由密入顯🧽,海天無垠,是《論語》說《詩》的最後歸宿與最高境界🚣🏽‍♀️。

張文江老師的講演洋洋盈耳🤽🏿‍♀️,細膩充沛,而對22章原文的結構整理和義理疏解,似密似疏🤟🏽,似斷似連,留下極大思(詩)性空間🤳🏿。

EON4平台专业提供:EON4平台🚨、EON4EON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平台欢迎您。 EON4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