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5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國際美學協會主席高建平教授應邀👭👋🏼,在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進行了一場題為“新感性與美學的轉型”的講座。中文系朱誌榮教授、魏泉老師、劉文瑾老師以及部分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參加了這場講座。
講座人指出,自己的問題是從追問美學是感性還是理性的開始。講座人首先回溯了美學這門學科的歷史,指出美學在18世紀以前只有學科回溯🧑✈️🧑🍼,18世紀之後才由鮑姆嘉通奠定了學科歷史🥎。這門學科本身有強烈的德國血統——一種哲學思辨的色彩。康德追問“我們的審美是如何可能的”這一問題🏊🏽♂️,並指出美與主體的關系是先有評判,後有愉悅感。從康德哲學開始,審美就有很強的理性內涵。而到了黑格爾那裏,當理念逐漸超越感性,藝術就終結了。就傳統而言,美學的理性內涵十分強大。
然而🙇🏼♂️,當代美學處在一個大轉型的時代,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三個挑戰傳統美學理論的浪潮,其一是文化研究🫳,其二是實證性藝術研究,其三是新的消費競爭帶來的感性充盈中美的缺席。美學在當代社會出現了新的基本特征,講座人認為其中之一就是對感性的重視和研究。對於新美學而言👨🏻🔧,美學的意義在於感性的提升🧑🏽✈️。新美學認為美的起點是在感性,藝術是改造人的感性。感性的提升可以克服消費主義帶來的感性過度充盈而導致的感性上的麻木,審美的敵人正是漠不關心🫵🏿。
最後,講座人就審美與主體性的關系🩱、藝術與精神迷狂的關系,以及關建詞的翻譯問題回答了聽眾的提問🙇🏿。本場講座提供了許多新穎的見地,十分具有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