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7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學文化與宗教研究系教授,崇基神學院院長刑福增教授受邀在閔行校區法商北樓一樓報告廳🧝🏿♀️,做了名為“宗教社會學與中國基督教研究”的講座🧑🏽🌾,該講座為2015年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74場💂🏻♂️。講座由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辦,人類學研究所黃劍波教授擔任主持,眾多師生前來參加🫕。
在講座中,刑福增教授首先描述了19世紀以來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情況⚜️,並對這些情況發生的宏觀歷史背景進行了簡要解釋🗼。19世紀以來,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顯現出由沿海向內陸遞進的特點,且信教人數不斷增加🌋,在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幾個重要的節點,如義和團運動🪚,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開放🙌🏽,這些特殊事件都對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產生了特定的影響🔭🦽。刑福增教授接著談到了宗教社會學兩個重要理論:世俗化理論和皈依理論。在哲學社會科學或社會思想中,特別是在宗教學領域中,經典世俗化理論指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神聖走向了世俗✊🏼,從以神聖的宗教原則來決定社會生活走向以世俗原則來決定。但是結合我國的基督教發展的歷史經驗和現實來看,雖然宗教最終還是要消亡的,但它在社會主義社會一部分人中的影響會不可避免的長期存在,在“最終消亡”和“長期存在”之間始終存在一個時間張力🌩。刑福增教授還闡述了一般研究從社會經濟因素入手對基督教信眾“三多”現象——老人多/農民多/文盲多——的原因進行的探討💇🏽♂️,並分析了這種“經濟決定論”的不足♖。
隨後💅🏿,講座進入互動環節👯♀️,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們積極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和看法🧬,與刑福增教授就基督教當前在中國的發展現狀以及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展開了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