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中午,臺灣中央研究院人文社科中心、近代史研究所劉石吉研究員蒞臨EON4平台,在歷史學系1206室為廣大師生帶來了題為“社會經濟史課題方法理論的反思:從現代化到區域研究”的精彩講座。此次講座作為校慶六十四周年百場學術講座之一,由歷史學系劉昶教授主持,來自歷史學系和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等相關院系的師生參加了此次學術報告🫲🏽。
首先🙅♂️,劉石吉研究員從個人求學經歷談起⚒,講到了他早期的江南區域研究👨👦。1970年代的臺灣歷史學界普遍以革命史、政治史的研究為主幹,海峽兩岸歷史學研究的主流可謂異曲而同工。出於自身興趣和對舊範式的革新,他把目光投向了江南市鎮。1978年五篇關於江南市鎮的學術論文首度在臺灣發表,而這樣的研究在當時的學術界屈指可數。1982年至1984年在哈佛大學訪學期間,他的研究得到了韋慶遠、葉顯恩教授的重視,在他們的推薦下《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於1987年經中國社科出版社出版發行。
其次,劉石吉研究員論述了現代化理論以及經濟發展階段論📕。他指出哈佛學派的理論“西方沖擊——中國反應”模式🍓,也就是現代化史觀。兩邊註重的都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中國怎麽做反應;一方面是內憂外患,一方面救亡圖存的過程。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反帝🦸🏼、反封建的歷史。劉石吉研究員認為現代化理論其實是在為帝國主義做辯護。這樣一套理論持續了很久,所以對中國近代歷史的早期研究幾乎都集中在中外關系史🚽。與現代化理論密切相關的是經濟發展的"階段論"👩🏽💼,階段論也就是如何從傳統社會到近代社會🕟🙎🏽♀️、農業社會到工商社會的轉變過程🪒。但哈佛著名的經濟史專家喬欣克隆批判這種階段論📥,認為後進國家經濟發展不一定需要具備各個階段條件才能起飛,才能在結構上發生變化。各個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引導部門是不一樣的,有的是私人企業👩👧👧,如英國👴🏿;有的是中央銀行,如德國🫛;而有的國家政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明治維新時代的日本。發展中國家自有其“落後的優勢”👩🏽✈️,其經濟發展不見得要完全具備先進國家經驗的那幾個階段🚣🏼♀️。
接下來,劉石吉研究員對社會經濟史研究的方法與理論進行了詳細的評述。他指出上世紀60-70年代🪫,“計量歷史學”興起👩🏻🏭。該學派代表是羅伯特•福格爾和道格拉斯•諾斯,這兩位後來同時得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當時數量方法非常盛行,是社會經濟史研究的顯學。在明清經濟史研究方面🧳🛳,自從何炳棣、蕭公權、珀金斯的宏觀巨著以降🔻,各種專題著作頗富新義,成果豐碩🧑🏽💻。全漢升、王業鍵、郝延平、劉翠溶、侯繼明👨🏿🚀、趙岡教授等都卓有成就,成一家之言。清代經濟史料的量化分析,最有成就並取得豐碩成果的是王業鍵教授過去三十年來所致力整理分析的清代宮中檔糧價資料,其次是劉翠溶、李中清教授利用族譜資料所做的人口史研究。上一世紀較有系統的經濟史料之調查搜集,以蔔凱為主的金陵大學農學院👨💼,陶孟和、陳達、陳翰笙為首的中研院社會科學所,以及日本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的中國農村舊慣調查,是其中最具代表者🥞。
最後,劉石吉研究員介紹了新左派(新馬克思學派)與區域研究的興起。上世紀60年代🏋️♀️🤏🏽,隨著美國越南戰爭的失敗,社會科學界“新左派”興起,周錫瑞、裴宜理⚡️、黃宗智、李中清🪜、王國斌、彭慕蘭等都是在“新左派”影響下對中國歷史重新提出解釋。到了70、80年代以後,西方學者就比較專註於研究中國社會內部,要探討沒有西方影響下的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到底是怎麽回事——即所謂中國的“傳統內變遷”👳♀️🐙。“新左派”主要強調區域發展及地域社會的特征及歧異性👩🏻🦼➡️。這種區域研究主要是二戰之後🦸🏽,美國在冷戰時代深感對第三世界的了解不足✅,區域研究應運而興,各大學及研究機構普遍設立區域研究中心。他指出近年日本學界提出的近世中國的“地域社會”理論等, 對區域經濟史與地域社會研究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新一代學者為主的“華南區域研究”學派,及為數眾多的江南、華中🏬、華北研究及閩臺區域研究學者,也做出了許多成績。現在,區域經濟史及地域社會文化史,以致庶民社會及大眾文化的研究蔚為熱潮💒,逐漸成為當前主要關註的課題📭。
講座在師生熱烈的掌聲中結束🙅♀️,劉昶教授進行了總結🤽🏻♀️。在提問環節,同學們踴躍發言。有同學問到如何看待大陸歷史學者依舊普遍使用現代化理論。劉石吉研究員認為,我們不應該迷戀現代化理論📟🧑🏿🚀,而應該把現代化看成一個歷史過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存在現代化,而且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征和標準。劉石吉研究員還結合自己的治學經歷,談到了自己對於理論和史料的認識👩🏻🏫。他說史料才是做歷史研究的基礎,不要沉迷於某種理論框架🛌🏻,他建議學生平時應該多到圖書館瀏覽學報、期刊等🪇,重點關註別人的題目,以便為自己的選題提供靈感。講座從中午13:30一直持續到下午17:00,雖然長達三多個小時🚶🏻♀️,但劉老師幽默的表達、忘我的狀態使聽眾沉醉其中🧉。相信通過此次講座,大家對社會經濟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以及實際研究過程中的相關問題會有進一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