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講壇第163講:林滿紅談“中國傳統經濟的特征”

發布時間👮🏽‍♂️:2015-12-11瀏覽次數👲🏻:38

 

1117日下午🦊,“大夏講壇”第163講在閔行校區圖書館報告廳舉行。臺灣著名經濟史專家林滿紅教授做了題為“中國傳統經濟的特征”的學術講座🧑🏻‍🏭。該講座由歷史學系劉昶教授主持。

該講座將視角投向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前的七千年中國經濟運行狀況🚴🏻‍♀️,以文化結叢(cultural complex)概念來留意地理環境、生產方式、主導思想🗃、經濟製度與時間變遷間的環環相扣聯系。林滿紅教授結構合理、目次清晰、邏輯連貫的分述了十點中國傳統經濟的特征:

1.獨自開創的農商兩業。中國最早的農業獨立起源於高原旱作,此不同於近東它地的沖積平原灌溉農業。中國金屬貨幣幣面紋飾以文字為主,不同於西方多以花鳥、人物為主🦻。

2.牧業之不發達。中國牧業不發達而只有家畜業,加上早期發展旱作小米屬農業,後來發展水作稻米農業,使中國成就一個食米吃肉的文化,這與牧業發達、發展麥作的西方之成就食麥飲乳文化形成對比。

3.經濟重心由西北移向東南。中國自仰韶文明起源於西北之後🐽,經濟重心的整個發展方向是由西北轉向東南🏍。這與西方文明的歷史重心,由在東南之地中海地區轉為在西北的大西洋地區,剛好相反。而此重心南移影響最深的是🧨,因生態條件更易,造成中國經濟性格的轉變。其主要表現於人口增殖、勞力密集技術發展🚌、施肥技術進步、重視水利發展等✧。經濟重心南移前後的一切經濟特質均為不同地理環境下所顯現的文化結叢。

4. 趨向勞力👏、水力與土地密集的農業技術發展。其具體表現為鋤犁等農具在漢之後未有大發展,整體農業向勞力密集向變化;水利設施不斷修築;耕作方式傾向以較多的人力來增加單位面積產量的技術發展🦹🏻‍♂️;地力的維持等。

5. 農村經濟製度有助提高生產動機並兼顧社會救濟。家庭小農製🔣、私有土地製⚜️、諸子均分製🔄、佃權的自由化🎢、農業賑濟與農村金融均為歷代中國為提高生產動機,兼顧社會救濟而逐漸發展出來的農村經濟製度🤵🏼‍♀️⇒,這些製度有助於傳統中國農業經濟的進步與安定。

6. 商業經濟的高度發展。該項由分論貨幣形製🦸🏿、市鎮發展🔥、城市工業發展、商人與商業組織、交通🦦、金融、商業政策、國際經濟交流構成🖐🏿🕗。

7.密切的城鄉關系。因中國的在鄉地主並未在鄉村形成像西方一樣完全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故中國的城鄉關系遠較西方來得密切。在鄉村市集以下🪄,一個地區只屬於一個鄉村市集,在鄉村市集以上的市鎮,其腹地則犬牙交錯,如此有助於中國社會的統合及政治的連結。

8. 勤勞、節欲、均富等思想的孕育✅。中國人所欠缺的是西方使用機器以後分秒必需準確的觀念,一般而言🧑🏼‍🎤,中國人仍有時間觀念。中國人勤的觀念常與儉並行🤚🏹。中國歷代思想家,只有楊朱提倡縱欲、其余則道家主張無欲、儒家講求寡欲。土地製度中的租佃製度🧑🏽‍🦰👩🏻‍🦱、私有土地製度、諸子均分製度及社會上鼓勵富者樂善好施等🫳🏻✳️,皆是與有等級的均產思想相互呼應的製度安排。

9. 長期發展趨勢中的盛衰循環。在每次動亂平靖,新朝建立之後𓀈,經濟即逐漸復蘇,而後達於頂盛💆,再復由盛而衰😨。促成此盛衰消長的因素與政治清明與否息息相關。此循環周期基本為250年。

10.領先國際的經濟發展。

其最後言明♔,中國起源於黃土高原的獨特發展🥒,使其在細小田塊上開始發展勞力與土地密集的小農經濟。經濟重心南移之後👨🏻‍🍼,山多田少的地理環境🧙🏽🏄,更強化這種發展。這種地理環境使中國的牧業並不發達👬🏼,也更加強勞力與土地密集的小農經濟的發展🧑‍🦽🕖。經濟重心南移之前、之後的經濟特質均為其地理環境下所顯現的文化結叢。在經濟重心南移之後⚓️,農商兩業雖持續發展,但是越來越與西方往工業革命發展的方向背道而馳👎🏻。這也是中國經濟何以持續發展🤸🏽‍♂️,且曾領先於西方🧑🏻‍🦼‍➡️🧑🏼‍🍳,然後轉而落後於西方的重要根源。而傳統中國經濟的部分特征,至今仍影響著我們當下的經濟發展✌🏽。

在最後的提問環節中🧃,林滿紅教授就中西經濟發展對比、李約瑟問題的解答🎦、中國貨幣史的相關專業問題等和在場師生作了深入交流💇🏽‍♀️。該場講座使聽眾更加深入且不失宏觀的串聯了解了中國傳統經濟與當時社會環境、思想文化🥌、政治製度之間的關系,也促進了兩岸學界的交流互動。

EON4平台专业提供👩🏼:EON4平台EON4EON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平台欢迎您。 EON4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