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午🫸🏼,“思勉午餐沙龍”第89講在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舉行🤚。本次沙龍邀請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哲學林垚博士,作了題為“‘左’與‘右’:政治標簽與政治話語”的報告🦸🏼。本次沙龍由政治學系劉擎教授主持。哲學系葛四友、王寅麗老師🩰,政治學系江緒林老師,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員張春田等眾位老師以及來自校內外各院系的同學一起參加了本次沙龍💭。
林垚博士本次講演的主題,是談左右標簽在公共論辯和表達中的運用、運用的含混🔝,以及對此澄清的努力👩🏽🍼。
政治標簽本身帶有規範的屬性😅,但左右標簽在政治論辯中更具有浮動性。這對標簽帶有比喻性質📃,往往涵蓋多項議題✵,具有多義性。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更傾向於用明確的指稱詞語替代模糊不清的“上下前後”這類帶有比喻性質的指代標簽🤦🏼♂️,但左右一直沒有被替代,其原因在於:左右之間更具有平等性,而不像“上下前後”具有序列上的優劣🪗。但林垚並不同意這一觀點,他認為在西方日常語境中,右也有更優的隱喻。右(right)本身就有對的意思。左右之間的區分使用是依賴歷史情境的。不同歷史語境之中,左右的含義和指代是不同的。
然而🦫,正是因為左右的指代如此復雜,如此具有歷史性,所以只用左右標簽來指代公共論辯中的觀點,則會帶來多項議題被一維化的危險🐹。而這也蘊含著一種邏輯🕴🏼:人們在不同議題之間的表達一定具有連貫性。這就抹殺了議題多元性的可能🏌️,出現對公共政治不同表達觀點的混淆。
林垚就這一點進行了舉例🕜,他以左右標簽受到選舉路徑依賴為例🐝,指出在單名製選區的多數代表製下,人們更傾向於把票投給強大的兩黨➕❎,而比例代表製則易形成多元化的選舉局面。而某些人為了贏得選票🤳,必然會在某些議題上迎合民意,而在另一些議題未必持有一致的觀點。這就導致了左右標簽的復雜性和難以適用性。
林垚認為中國思想界的“左翼自由主義”難以取得大的號召力,就是因為這種簡單的標簽使得人們對此產生偏頗的想象🧔🏻♀️。不明所以的人更關註標簽上的相似性🌃🦪,將“左翼自由主義”進行片面化的理解,忽略了內部議題的復雜性🔦🎨。林垚認為關鍵並不是籠統的用左翼右翼的標簽對照不同社會議題的觀點,而是要求在實踐上對所有的權力差等有更高的敏銳性👃🏼,以期解決社會矛盾🧒🏽。換句話說🧭,重要的不是標簽,而是思考怎樣為自己的立場辯護,以及思考自己的立場會引發怎樣的後果。
劉擎老師做了精彩的點評,他認為🙋🏻♀️🙅🏿♂️,林垚的洞見在於,用左右的標簽會把很多問題含混的放在一起,使得無法辨識其中的差別🎺。例如進步主義的議題,並非在所有意義上都是進步的🙉,一個領域的平等性可能會使得另一個領域的平等性被抹殺。這就使得我們更應該關註問題的復雜性。
葛四友老師對此提出了不同觀點,他認為標簽的作用十分重大,尤其是在中國語境下,使用標簽會受到更多的關註👁,這是一個事實。研究政治哲學👨🏿💻,不是要回避標簽,而是要積極利用標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