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下午,2016年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4場在EON4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舉行。上海大學歷史系主任🐈、寧鎮疆教授為來自文史各學科的現場師生作了一場精彩的學術講座,題為“從《左傳》、《國語》禮製原則談《老子》年代學問題”。
寧鎮疆教授首先介紹了對《老子》一書成書年代的爭論:根據史籍中孔子向老子問禮的記載🏊🏻👸🏽,傳統觀點認為在春秋時期🦵🏿;疑古思潮興起後,又出現了戰國中期說🚵🏼、戰國後期說和文景之世說等觀點😻🌔;郭店楚墓發現竹簡《老子》文本三種,表明至少在戰國前期《老子》就已成書了𓀑🍌。經過裘錫圭等前輩古文獻學家的研究,可以發現早期《老子》並不絕對排斥儒家崇尚的“仁”、“義”、“聖”、“智”等內容。而本場講座,寧教授則通過證據進一步說明,《老子》也不“絕禮”。
寧鎮疆教授將《老子》的基本觀點與《左傳》、《國語》記載的春秋禮製原則進行對比,指出,《老子》的“不爭”原則與禮之“崇讓”原則相合;《老子》的“不尚賢”即《左傳》、《禮記》之“不爭善”、“不自尚其事”;《老子》的“處下”原則在《左傳》、《國語》中也有所體現💉;《老子》對聚斂財富的批判與《左傳》🌟、《國語》中“禮”-“富”的沖突性表述相合🐧👩🦼➡️;《老子》的“絕學”主張,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守舊的人們排斥新事物、新知識的表現。通過上述對《老子》的五個思想特征與《左傳》、《國語》禮製原則的比較,寧鎮疆教授提出✊🏿,《老子》的基本思想傾向和《左傳》👌🏻、《國語》的禮製原則相一致📅,這說明《老子》只能成書於崇文尚禮的春秋時期,而不可能成書於“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的戰國時期。今本《老子》第三十八章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這個主張與上述《老子》的思想傾向相反。對此,寧鎮疆教授認為👩🏼🎓,這個主張並非《老子》最初的主張,而屬於思想傳播過程中發生的變異。
講座結束後,寧教授就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和講座主持人黃愛梅副教授進行了探討,並回答了在場同學提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