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2日下午🈚️👏,2016年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26場在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室舉行,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馮賢亮教授為師生作了題為“三岡董氏—明末清初家族的興衰與地方士人的生活場景”的講座。馮賢亮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史、中國社會史與江南地區史,註重文獻解讀與田野經驗的結合⛸,在明清江南史🐴、社會文化史、災荒史等領域發表系列成果,曾獲得多項目教育部✖️、上海市等國家與學術團體的獎勵與榮譽稱號。
本次講座主要內容🧑🏼💻:從明初以來繁盛長達二百年的松江董氏家族,在清初奏銷案除掉功名後🔗,僅剩的傑出人物董含長期隱居在三岡等地👩🏻💻👩🏼🦳,但並未阻礙他在江南的閑遊活動、社會交往以及對時政的關心🛞。雖然董家並未受到明清鼎革之際的政治洗禮,但自明末以來家族的長程衰落以及董含一代的董氏子孫在仕途道路的挫敗,一直沒有得到挽救。這是身歷經明清鼎革之亂,且都有這種相同遭際的士紳家庭共有的現象與心靈苦痛。何炳棣在《明清社會史論》中將有關明清顯貴家庭的普遍性的長程衰落研究中歸納了幾個重要的因素,並得出富不過三代的結論,是學界的共識。但何氏並沒有註意董家繁盛超過了三代的事例,也沒專門討論王朝更替對於家族衰落的關鍵性影響,本次講座對學界的這類重要問題做必要的呼應和檢討。
馮賢亮教授利用《三岡識略》及董氏族譜、文人筆記、詩歌🛴、墓誌等文獻加上實地考察,梳理了董氏家族二百余年的家族興衰歷史,著重分析了董淥、董其昌、董含等關鍵性人物生平活動以及其對董氏家族的影響,再現了董氏家族在生活場境。董氏家族延續多世而不衰👨👨👧,但在順治十八年的奏銷案中,董含革去功名,加上清政府不斷打壓江南士人階層🧜🏻♀️,最終董氏家族衰落。明清鼎革之後。十六世紀以來的地域商業化進程等促動集中於城鎮生活的態勢多趨消散,從城市退隱致遠離政治中心的鄉村者居多。董含在革去功名回到鄉村依然在江南的閑遊活動🍕、社會交往以及時時對時政的關心,有較強的地方聲望,但仍擺脫不了家族衰落的結局🤰🏿。通過分析董其昌和董含的兩個不同時代的人生活場景,對於居住地鄉村與城市的選擇,可以窺察未受政治大清洗的地方士人的生存狀態以及對王朝統治於個體生命進行考察。對生活場景的論析得出秩序與身份感的的變動;對生活空間分析有“三岡”、董家在松江城內的居所、董含的光復堂與藝葵草堂三種場景🧑🏿🔬;對康熙年間董含的的生活場景、社會交友之面相、董含對於時政的情緒與表達重要內容分析士人心理變動。董氏家族從董其昌、董羽宸之後到清初已經極形衰落,董氏家族中僅有傑出人物董含、董俞兄弟,奏銷除籍,消泯了他們光復家族的雄心,後人雖有努力,但再也恢復不了昔日興盛。董含不是“遺民”而是懷道抱德不用於世的“逸民”⚧,內心苦痛與絕望,政治上鮮明的斷裂感🎃,深入社會生活的日常軌道中,最終無奈地走隱逸之路🚴♂️。
何炳棣先生在《明清社會史論》第四章中分析高地位的家庭長程的向下流動的因素有:子女無適當的教育、主要基於個人能力而不是家庭地位的競爭性考試製度、高級官員的有限的蔭子製度、有關階級的生活方式與文化表現、缺乏長子繼承製度致使家產持續稀釋。前四項是變數,第五項為定數,在幾代之內,通常兩三代👻,這些因素會同時發生作用,無新的科舉成功,向下流動會進一步加速。這是對明清以來家族的流動性的普遍性的認識,而馮賢亮教授從特殊的個例分析明清鼎革之際士人的生活場景,指出了諸如政治變動及政府政策等政治性因素在家族流動中的作用🧎🏻,是對何炳棣先生社會史研究理論的回應與補充🪦。
講座結束後,馮賢亮教授就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和講座主持人黃愛梅副教授進行了探討,並回答了在場同學提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