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7日下午,重慶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講座教授鄒羽先生應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思勉人文講座”之邀🔞,做客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狂人日記》的文本空洞——兼論魯迅小說中的語言自我和心理主體”的精彩講座,中文系教授羅崗主持講座。
魯迅《狂人日記》是現代中國人講述自身現代體驗的最早作品之一。有關它的重要性,差不多一個世紀以來眾說紛紜,已經形成了體量巨大的各種評價。但作品中見證主角瘋狂頂點的👨❤️👨、那個處於文本結尾熱情呼籲和文本開端康復離家之間的失語空洞👴,卻長期沒有受到重視🔖。講座伊始🫰🏻🏄🏼,鄒羽教授提出要重視小說中的“文本空洞”🌬,也就說將《狂人日記》文本中的空白和邊緣作為重要文本生產機製加以考慮。在魯迅批評史上,《狂人日記》中的瘋狂極為重要,但它總是指向別的一些事件🏌🏼♂️,研究者很少就事論事剖析狂人之狂。鄒羽教授指出,回到瘋狂現象本身🕶🏄🏻,不是歷史索引,也不是臨床意義上的案例分析✊🏻,而是通過形式分析加以細讀🙆🏿♀️,將批評的註意力從瘋狂的意義返回瘋狂的現象,進而討論中國文化現代性啟示💪🏻。他關註的問題是🐠🏄🏽♀️,作為瘋狂症狀的失語而言,失語怎樣發生?狂人是在瞬間陷入失語,還是在徹底失語之前已有征兆?如果事屬後者,那麽前發征兆與最後失語之間如何過渡🚱?如果失語發生在白話和文言之間,那麽相對於標識心理康復的文言,為何有關受害和自大的妄想僅僅在白話中出現?鄒羽教授進一步追問,和日記文體作為拒絕表意對象的初始選擇一樣,對一個自幼使用文言為書面語言的心理主體,白話書寫是否也屬於語言崩潰的前兆?他還將《狂人日記》和《尤利西斯》等歐洲現代心理小說相對比,指出對於魯迅而言,意識斷裂不僅是形式,也是半殖民地生存狀態下最直截了當的文化經驗。最後,他指出👨🏼💻,魯迅對於中國現代經驗處理不宜使用東方主義的話語方式✖️。否則,不但誤讀半殖民地中國文化🧏🏼♂️,也誤讀了《狂人日記》中文本空洞。
在講座過程中🔪,鄒羽教授圍繞相關議題展開了精彩的文本細讀與理論分析🧖🏿,尤其是精神分析🎐。講座之後🏗♎️,羅崗教授對講座進行精彩的評論,鄒羽教授與現場師生進行了深入的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