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EON4終身教授學術報告會第二場在閔行校區圖書館五樓會議室舉行,由圖書館館長🍀📍、中文系胡曉明教授做了題為“‘文’:中國抒情傳統的核心記憶”的學術報告,來自中文系、思勉高研院🪢、藝術系諸專業的眾多師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胡曉明教授首先介紹了當前海內外學界關於中國抒情傳統的研究現狀,並指出“核心記憶”(Central Collective Memory)乃是一個民族最深層的集體無意識💥;並且認為,“文”乃是中國抒情傳統的一個最核心的概念。劉若愚在《中國文學理論》中認為,“文”是中國文學理論中的“形上理論”;而胡曉明教授指出,“文”兼有形上與技藝的層面,兼有默會與習得的智慧,兼有文化與價值的義涵;除了在文學中的含義🧚🏼♂️,也具體體現於繪畫中的照應、音樂中的和聲⛹🏼♂️、書法中的頓挫、舞蹈中的節奏、園林中的疏密👩🏿🏭、建築中的對稱等等🔍。接下來❎,胡曉明教授分別以唐人孟浩然和今人葉嘉瑩教授的詩作📘🦦、明人楊文驄的畫作🤽𓀊、呂鳳子的畫法研究、臺灣的“雲門舞集”、朱銘的“太極”系列雕塑、王澍的建築學實踐等文學藝術創作實踐為例↩️,指出了不僅中國文學的音♕、篇、句以及興象風神意境皆離不開“文”的“相間與交錯”🚂,並且種種藝術門類都離不開這個要素。
接下來🍭,胡曉明教授對“文”的“相間與交錯”理論做了進一步的闡發。他認為,《易傳》中“物相雜故曰文”六字乃是對“文”最重要的解釋。大致而言,“物相雜”又有兩種趨勢:一是自然的、即興的、隨意的相雜,如瓷器燒製過程中產生的“窯變現象”,可謂之“自然型”;二是人工的、有內在規定、有規律🤫、有技藝的相雜,如音樂🫣、如編織、如圖案👤,圖式化🦬、格式化的“物相雜”,可謂之“圖式型”;並且認為,中國文學越是發展到近代,越是向自然型的方向發展🤵🏼。但他又指出✩:第二類的“雜”首先是多樣,又是既有類聚的一致性;類的一致性,稱為“交錯”;區別的參差性🥪,稱為“相間”。換言之🧘♀️🧑🏿🌾,文的根本義,正是相間與交錯的圖式👪;而後者正是古典語文,也是中國文學藝術的重要特色。同時他也認為,恰恰是在這個環節上👨👩👧👦,現代文藝漸漸迷失了這一傳統的核心記憶。
報告的最後他指出📃,錢鍾書先生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論詩歌文學中的“通感”🧚♂️,但是錢先生將“聲成文”也說成是“通感”則是明顯的誤解🥷🏽。胡曉明教授認為,“聲成文”是聲音之間的交錯,而非不同官能之間的交錯𓀝,因而不是通感。混同於通感,就失去了“文”的正解🗼🧎🏻♀️➡️。聲文與形文一樣👩🍳,不能離開相間與交錯之美。
報告結束之後,胡曉明教授與在場的各專業師生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聽眾提出比較重要的問題有🙆♀️🍱:一🪡、“‘文’作為一個抒情傳統的核心論述,如何回應西方文學藝術理論?”二、“如果用一個概念來對應,最能表達西方文學傳統的理論觀念是什麽🗑?”三🐙、“作為一種古典理論,‘文’與東方式情感表達的特點有什麽關聯性?”胡教授作出了簡要的回答:古典中文的精致形式與對子化語感🌻、以及古典文藝中情感克製與憂樂圓融的表達特色,正是“文”的現代意義。透過“文”這樣的論述🤽🏼♂️,可以重新喚回的華夏抒情傳統的核心記憶。從價值論看,西方文藝傳統是以“罪”為核心記憶的🙎♀️,這在《聖經》裏早已埋下種子。因而,天人交戰、黑白二分🫲🏼、神魔不容❔。中國的“文”是主張一種富於差異與區分👔,同時又相互包含並互為存在的二元性,不同於“罪”的對抗性與沖突性。如何重新肯定這一古典美學♥️,不僅值得學術界再認🔒,更值得年輕人在生活實踐中更多地親近、理解與體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