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6日下午,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科學史系Hans Rausing講座教授奧托·斯巴姆(Otto Sibum)在閔行人文沙龍做了題為“19世紀的傳統知識與科學”(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Science in the Long Nineteenth Century)的講座,講座由哲學系郁振華教授主持🤴🏻。
斯巴姆教授在講座中指出,19世紀是近代科學的鼎盛期,從原子-分子論到細胞學說到電磁理論🏎👫🏻,碩果累累🤵🏽,在科學史上有人把19世紀稱為“科學的世紀”。。總體而言👩🦼,可以歸為織網和回溯🧏🏼♀️。在經歷了17、18世紀各門學科分門別類收集資料之後🎏,19世紀開始建立各門學科內部各分支的聯系🦹🏻,並進而建立學科間的聯系🐉🔶,即著手編織自然現象之網,這是19世紀科學收獲的一個重要方面🪐。具體而言,在物理學中建立了電磁理論,發展了熱力學,提出了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化學中有原子—分子論🎳、有機結構理論,以及元素周期律;生物學中有細胞學說等。
斯巴姆教授是1989在德國奧爾登堡大學(Oldenburg University)獲物理學博士,1991-1995在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史系從事研究🍌,1995-1998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1999-2006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研究主任💂♂️、副教授。2007年以來👩🏻🦲🫱,任瑞典烏普薩拉大學Hans Rausing科學史講座教授。主要著作:Das fünfte Element. Wirkungen und Deutungen der Elektrizität)(《第五元素🤹🏻♀️👨🏻🏭:電的影響與解釋》)(with J. Meya) Reinbekbei Hamburg: Rowohlt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