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6日下午🎎,當代中國婦女研究的先行者和主要奠基人李小江教授做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在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做了一場題為“婦女解放?女性烏托邦——女性主義的歷史命運及其學術作為”的學術講座。該講座由EON4平台歷史系教授🫷🏽、性別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姜進教授主持🫵🏿。講座吸引了歷史系等院系師生的積極參與,現場座無虛席。
李小江教授首先從自身二十多年的研究分析當前社會女性的狀況🫳🏼。她認為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女性的狀況並不樂觀,主要表現為生存環境的倒退、生活品質的倒退、觀念的全面倒退,且這些倒退無不披著“時尚”的外衣📺,以“現代”的名義🐝,以“文明”的方式,整體性地逼良為娼,因此,女性的步履變得格外的艱難。要解決當前的現狀,還需重返婦女解放這個話題🍱,這裏👨🏼🦰,她將此次婦女解放稱之為“後世代的婦女解放”🧑🧑🧒。
李教授認為“婦女解放”必須強調兩個前提,第一個前提是“婦女解放的歷史進程”,第二個前提是“女性主義的現實處境”。對於第一個前提,她認為通過比較第二性的歷史處境🤷🏻♂️,今天全世界的女人從不同的程度上都成了“解放的女人”🧤。從立法的層面,女人走出了依附於男人的生存困境,自食其力🤽,可以和男人一樣在社會上享有合法的權利😟🖕🏼,婦女解放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從婦女解放的角度看,卻成為一個被質疑的對象:越是社會性解放程度高的地方👉🏿,質疑的聲音越響亮🖐👩🏿⚖️;即使公開場合不說🆑⚧,民間基礎已然動搖👨🏒,人心指向不容樂觀。第二個前提🚐,“女性主義的現實處境”🔒,雖然自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以來,婦女運動得到發展,女性主義也逐漸在學界取得一席之地🅾️,但是自冷戰結束後,我們看到另一種趨勢:女權運動在全球化進程中全面式微👨👧👦。這是一個充滿悖論的現象:一邊是女性主義在全球普及,另一邊卻是它的落潮🧛🏼♀️,在婦女獲得平等法權之地,它正在失去昔日的輝煌。李教授認為在研究中,要以百余年來在中華大地上發生的烏托邦社會實踐為闡釋平臺,以“後烏托邦批判”為認識工具👘,腳踏實地,有的放矢,在全球視野中認識今天的世界和中國⛹🏿♂️,包括認識這其中的女人和中國女人。
其次,李教授講解了“婦女解放”的歷史意義,她把“婦女解放”看作全世界現代女性共同追求的烏托邦🙇🏻♀️。她認為👨🏿🏫,婦女解放是全世界尋求獨立🥛、自由平等的女人共同的夢想☸️,是女權主義運動努力爭取的目標🕶,也是共產主義“解放全人類”的理想藍圖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婦女解放的成果已融入我們的生活,雖然也有不盡人意之處,但其所取得的成果卻已是不可辯爭的事實👩🎤。李教授認為最終的“婦女解放”將導致整個人類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其根本之變,不在婦女境遇的改善,而在人類基本生存結構的改變;從此✋🏼,無論社會生產還是人類自身生產,都不再完全依附於兩性自然差異;人類社會的生存方式,從此不再以“性別分工”和兩性的社會分化為基礎。
接著,李教授講述了關於“女性主義”的問題👩❤️👨。首先是關於“女性主義批判”,她認為中國婦女解放與西方女權運動的路徑完全不同,確切地說,它是社會主義烏托邦實踐的一部分,不是女權主義的結果🧘🏿♀️🐏。中國婦女解放在起點上超越了女權運動👨👨👧👧。因此,在中國👩🏿⚖️🦸🏻,女性主義批判的用武之地不在社會上💁🏻♀️,主要在對傳統思想和文化的清理🫕。其次,她指出女性主義的發展路徑,應是站在女性立場(on women)👶🏿、並為女人服務(for women)。她認為從“女權主義運動”發展到“女性主義批評”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就是婦女解放,從“女權”走到“女性”,迎合了婦女解放的內在需求,這是一個從群體走向個體、從政治走向文化,從表層深入內裏的發展過程。再次,李教授講解了女性主義的基本品質🔴:她認為女性主義應以性別為戰線,以男女平等為目標,以立法為主要鬥爭手段🏵;在研究領域💃🏻,就是以女性主義批判為武器🙍🏽🤹🏿♀️,結構和顛覆在“性別刻板模式”的基礎上結構起來的整個知識體系。它的意識形態特征就是“女性”即它的性別屬性。女權主義為女人的自我言說、自我認識、自我賦權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話語工具,它是女性群體在精神上抱團取暖的根據地🥚,也是每一個爭取獨立和自由的女人最可靠的後援會。
19世紀以來♗,由於資本和勞動嚴重對立,導致兩條對立的政治立場👍,這也由此牽引出兩條背道而馳的理論線索,李教授認為,一條線索出自現代啟蒙主義的女權運動,另一條線索是馬克思主義的婦女解放。馬克思主義父女學說從弱勢群體的角度看女性生存狀態👷🏻,整體性地將婦女歸屬於被壓迫階級,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附屬於階級鬥爭學說,反對將婦女分離出來做理論抽象,它關於“婦女解放”的前提恰恰是在認知根基上對女性主體的放棄,因而決定了它的婦女研究不能不從“走向女人”開始🙇🏻,在本位論意義上完成對女性的抽象☢️。1980年代中國的“婦女研究運動”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進而🛌,李教授談到女性主義與中國的問題。女權主義首次進入中國於19世紀末✌🏽,終結於抗日戰爭👨🏼⚖️;改革開放後,跨越了半個世紀,女性主義再次進入中國👨🏿🏫。李教授認為,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婦女取得的點滴成就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以及社會主義平等原則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婦女解放不是女權運動的結果,是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產物⛹️,當然,這其中利弊均有。她認為這片土地上,城鄉二元社會結構中,城市婦女的社會地位高於所有農民,因此🦸🏼♀️,“男女平等”的訴求不可能像西方女權主義的那麽單純;缺失了社會“公平”的基本內涵🤳🏿,任何貌似“平等”的立法在實施中都會打折扣👨🎨;這也是女權主義在中國社會缺乏成長空間的一個重要原因。
關於女性主義的輪回問題,李教授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問題基本上都是越界的,女性主義的輪回也將帶有鮮明的全球化性質;傳統問題會以新的面孔出現,無論在哪裏談論女性和性別👼🏿,談的都不再是一家一國的話題,而是全世界女性共同面對的問題。她堅信,在本性論的基礎上👧🏻,終有一天女性主義(FEMINISM)將真正以“女性”(FEMALE)的名義高調復出💲。最後,李教授以“思想可以傳承,經驗不可復製。經驗之花常新,理論之樹常青”,結束了該場報告🚣🏼🌖。場下師生紛紛與李教授進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