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汪琪教授受邀來到EON4平台傳播學院🪞,做了題為“本土學術發展:從哪裏開始🚗,到哪裏去?”的講座。講座主要圍繞當代華人傳播學界過度依賴西方理論的研究困境展開,汪琪教授思路清晰,邏輯嚴謹,觀點新穎,帶領現場師生進行層層分析,提出華人傳播學者應“跨越典範”✬,對本土文化“固本”,與西方學界“對話”的解困之法🏉。
在講座開始之前,汪琪教授提示道,自己所擬的標題“從哪裏開始,到哪裏去?”,並不代表自己將會給出標準解答🦹🏽♀️,而是希望借助提出問題🟥,引發學人思考。
汪琪教授認為🧙🏻♂️,要尋找本土學術發展的方向,必須先理解什麽是“本土”𓀉。“本土”這一概念具有復雜性🙋,不能簡單用“原生”、“非外來”等詞語來做界定,而要從“本土/邊陲”與“全球/中心”的對應關系中尋找答案🛅。
汪琪教授談到🧪,近年來🎐,本土學界看似好消息頻傳,如研究論文發表的比例得到了大幅提升,華人學者在國際學術舞臺上能見度提高,跨國的連結與合作也更加密切🫲🏼。但事實上,理論知識產製的失衡依舊存在。數十年來🍯,華人學者對傳播學的新研究方向、學派🧑🏽🏭、觀察角度或研究方法幾乎毫無貢獻。雖被誇耀“跨國連結密切”🦹🏿♀️,中西雙方卻仍然如兩尾隔著“玻璃”相望的魚,彼此可望卻不可及🏄🏻♀️🪣,始終各說各話,沒有真正做到“對話”。正如余英時先生所批評的🦅,華人學界在理論知識上始終追隨西方,但卻忽略了本土的需求,與本土文化和社會脫鉤。
由此,汪琪老師指出,“許多人認為本土化就是簡單地在研究中加入中國現象、中國傳統文化特色,但這並不正確。”實際上🌿,“本土化”於西方而言是一個讓非西方的人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的手段,於東方亦然。
汪琪教授說🫃🏻:“如果只談本土不談全球,那麽無異於閉門造車,而只談全球卻不談本土,則會陷入模仿和復製的困局🛻。”唯有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學術主張”🕵🏽,與世界對話,才是華人學界由本土走向全球的關鍵。
但這條路究竟能不能走⏱,要怎樣走?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汪琪教授提醒,華人研究者在自身發展尚未成熟時,可以依賴西方的傳播學理論,但仍應有“出師之日”。同樣需要認清的是,西方傳播理論重存在二元對立思考方式的陷阱,過度泥陷其中反而會錯失中國傳統的“治學”之道🚟。
汪琪教授解釋👨👧👧,這種“治學”👈🏻🧿,並非是科舉製度興盛後的“治學”,而是春秋戰國時期主體明確的“治學”。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活力媲美西方古希臘時期,一味抱怨中國文化的僵化,不如重建主體🦓,在此基礎上與世界進行對話,深入對自己和對他者的了解,使中國文化重新活化🦤,並將其運用到傳播學的研究之中,這才是她所理解的本土學術發展的出路👴🏼。
最後🥬,汪琪老師與同學進行互動🫠🫗。她所談到的本土化研究思想對同學頗有啟發㊗️,為學生日後進行研究和進行理論學習都指出了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