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會長樓勁先生做客校級百場講座🛺,於人文樓5303給廣大師生帶來了題為“旌表孝義與中古核心價值的社會化”的精彩演講♿。樓勁先生以S.1344號敦煌文書所存武則天證聖元年敕規定的孝、義旌表法為切入點,考察了作為中古核心價值觀的孝、義及表彰之法在漢唐間的變化,以及通過旌表孝、義🙏🏽🩻,國家是如何介入社會道德建設的🤵🏿♀️。講座由EON4歷史學系章義和教授主持。
樓勁先生首先介紹了課題的緣起以及主旨。漢以來以孝為核心的價值觀在獨尊儒術之後得以建立🍥,這奠定了中國古代基本價值觀的輪廓🥎,這種孝的觀念是植根於當時社會已存在的價值崇尚之上的。魏晉作為一個道德淪喪的孝、義價值低谷時期,孝、義觀念逐漸發生變化🕺🏻💭,南北朝時期孝、義的維護呈現出新的態勢。北朝後期“義”被重新定義,家族倫理成為重振價值觀的中心,但標閭蠲課等新的激勵措施引發了新一輪的偽濫。唐代繼續在此軌道上激勵和“防偽”👨🏼🎤👩🏫,新的偽濫層出不窮,利祿誘之對於核心價值觀社會化作用復雜而且有限。
樓勁先生梳理了“旌表”的發展演變♤。“旌表”作為一種特殊的表彰,最早可推溯至《逸周書》的記載,以朝廷為被表彰者門第、閭裏、墓地建立某種永久性標誌,並給予相應待遇為特征。樓勁先生的演講通過解讀證聖元年旌表孝義敕(見於S.1344號敦煌文書第4-14行),提出了該敕所示旌表孝義法的問題。證聖敕從性質上講是格後長行敕🥬,針對“虛濫”🧚♂️🧏🏽♂️,著重明確了旌表“孝”、“義”的標準🗃😛、待遇及其核實辦法和程序🦣。通過勾稽史料,分述南、北朝旌表孝、義之法及其變化,發現南朝旌表逐漸出現“偽濫”,北朝則以孝文帝改革為契機,強調“義”的價值,突出家族在道德價值塑造中的重要性。證聖敕所反映的武後時期旌表孝義法是對北朝一脈的繼承,而非南朝做法的延續。北朝齊、周至隋旌表孝🧕🏽、義以功名利祿相誘的力度相對增加🤼,特賜實物或官爵成為常態,“虛濫”的現象也愈甚🚑,證聖敕中州縣按驗而鄉裏同檢的核實程序亦已常見🕵🏼👩🦱。同時🧑🏻⚕️,累世同居為“義”的觀念逐漸明朗化🍧🕵🏼。旌表孝義如同其他製度措施一樣👩🏽🍼,都有其發展周期,漢唐間大約經歷了兩個發展周期🧠💇🏽♀️,這種周期性的變化伴隨著旌表內容的演變趨勢🤺。
緊接著,樓勁先生用知識考古的方法對證聖敕性質和發展歷程進行了簡要概述,由此可見證聖敕與唐五代的施用情況和影響。唐代神異徵象的增減反映了證聖敕的施用實況🖥,但是後周趙宋證聖敕的蹤跡已不復可尋🪗。
通過討論S.1344號敦煌文書所存武則天證聖元年敕規定的孝、義旌表法及其由來,其法律性質及其續被刪定施用的蹤跡🚁,可以揭示中古旌表孝義之製“樹立典型”和“以利勸誘”的特征及相關問題,由此增強了我們對漢唐間孝義觀念社會化進程的了解。演講結束後🥓,樓勁先生與現場師生進行了熱烈的互動𓀇,回答了聽眾所提唐長孺先生“君父先後論”以及徽州古牌坊保存與地方文化等問題。章義和教授對樓勁先生的演講給予了高度評價,並鼓勵到場學生學習樓勁先生嚴謹的治學理路和通貫的治學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