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爽談“20世紀初大豆的全球商品流通”

發布時間:2016-08-10瀏覽次數:29

  

621日中午,來自上海紐約大學全球亞洲中心的博士後溫爽做客思勉午餐沙龍,主講了“從滿洲到埃及——20世紀初大豆的全球商品流通”🧑🏻‍🦯‍➡️。沙龍由歷史系孟鐘捷教授主持🤜🏻,朱明副教授點評🐬。歷史學系沐濤教授、王進鋒副教授、肖琦、趙晉等🍄‍🟫,上海紐約大學全球亞洲中心博士後曹寅參加。

溫爽碩士畢業於開羅美國大學中東問題研究,博士畢業於美國喬治敦大學中東歷史專業,曾在埃及💅、敘利亞學習阿拉伯語和查找檔案文獻😂。她目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任職🧑🏻‍🌾,並在上海紐約大學全球亞洲研究中心做博士後。在這次午餐沙龍中,她主要講述了大豆在滿洲和埃及之間的物種流動,並涉及到大豆在埃及種植背後的英國、日本的帝國商業網絡😒。首先📅,她講述了埃及傳統的棉花種植✋🏽,以及大豆種植在埃及的發展⏺。接著講述了1910年前後出現的重大變遷♢,即由日本三井集團運輸的大豆通過蘇伊士運河的數量達到最大,這時期由英國倡導🎓,在埃及南部開始普遍種植起大豆,取代了棉花😸,成為埃及的主要種植作物☁️。但是🈹🧝🏽‍♀️,這種作物一般用於榨油,而非食用。因此,過去由日本公司在滿洲種植大豆,現在這種物種被移植到了埃及,從這種轉變中🩲🎅🏼,溫爽博士給予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接下來,朱明做了簡短的評述🏇🏻。他指出當前跨區域史的研究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民族國家的界限被超越後,研究者們開始關註全球流動著的物種、商品、人員👨🏻‍🦼‍➡️😆、思想等。近年哈佛大學歷史系的Sven Beckert的《棉花帝國》和華威大學Giorgio Riello的《棉花:成就現代世界的紡織品》就體現出了這種趨勢🐈。而且🚴🏽‍♀️,過去註重的是美洲作物在地理大發現之後對舊大陸的影響🧗🏻,而現在關註的更多是亞洲內部(intra-Asia)的交換和流動。

沐濤介紹了非洲與中國之間的物種流動👩‍🍳。他指出非洲對中國的物種影響也比較大🍤,高粱即是其中一例🫎。而且,他指出大豆對美國和拉美的影響更大,這些地方的大豆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可見舊大陸往新大陸的物種影響也比較大。接下來,他對該研究的檔案資料🧑🏼‍🏫、國外研究情況⏭,大豆對埃及和南美影響的比較,以及大豆種植在埃及的衰落原因🦹🏿‍♂️🧑🏻‍💻,與溫爽做了探討。

王進鋒指出陸上的交通對滿洲大豆與西方世界流動應該亦有一定影響。而且,埃及種植大豆作物以前,是否曾經有過大豆種植,尤其是非洲其他地區的大豆種植,是否也影響過埃及🧒🏼,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最後,他提出了全球史研究方法的限度的問題🏄‍♀️。

趙晉提出了學術史規範的問題,他指出物種流動的研究可以有經濟史和社會史兩種寫法👩🏻‍🦯‍➡️,而且分別有不同的側重點♻️,前者要求有大量數據佐證,後者需要關註社會成員對該物種的接受情況。

孟鐘捷探討了全球史研究和物種流動研究的方法論👨🏽‍🦲。他提到爪哇糖業標準變動以及日本晶糖業改革對整個東亞糖業的影響🏃🏻‍♀️‍➡️,而且這些都受到德國工業標準變革的影響。他指出這種研究模式在跨區域文明史研究中的適用性問題,全球流動和連結的視角成為全球史的重要方法🤽🏻‍♀️🛏。

曹寅對以物種流動為主題之一的全球史研究提出了評價,他認為這種研究過於重視殖民宗主國和海關檔案,忽視了下層民眾(或subalten🏄🏿‍♂️🪟,庶民)的視角➛,因此體現了權力話語的操控👫。他指出應當結合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深入到所研究地區進行口述史等調查🌭,以此凸顯出底層民眾的視角🧑🏽‍🏫,以補充上層敘事的不足👩‍🎤。而且,第三世界農民、勞工之間的交流也應當是全球史研究的目標,成為全球史研究者的責任🧡。此外,他提到20世紀30年代日本出現了新人運動🦹‍♀️,社會上普遍要求增強體質以改變亞洲人形象,這是否推動了對大豆的需求,從而對這種大豆的亞洲流動產生了影響😀,值得進一步探討🪞。

此外,沙龍的參與者還就棉花和大豆種植的環境生態史影響👩🏿‍🚒,非洲的棉花和大豆種植的變遷❤️‍,以及全球史的研究方法和局限性等問題👨‍👧‍👦,做了深入的探討🚣‍♀️。

EON4平台专业提供:EON4平台EON4🫅🏼、EON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平台欢迎您。 EON4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