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4日,美國新澤西州羅文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晴佳做客思勉人文講座,做了題為“從新文化史到情感史”的講座👨👨👧👦,講座立足戰後國際史學發展背景👨🏿⚖️,側重新文化史的興起來討論情感史研究的淵源和特點📝,並指出這一研究對未來的歷史研究正在和以後產生的種種影響。王晴佳教授是當今中西比較史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和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有“當今何炳松”之美譽🏌🏿♂️。講座由歷史系李孝遷教授主持。
王晴佳教授首先談到去年八月在濟南舉行的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並就其在《光明日報》發表的《當代史學的“情感轉折”》一文為切入,對情感史研究做了一個簡單的論述,提出“情感史是否是歷史學的一個嶄新方向?”其後王教授以各時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為線索🍳,精要梳理18世紀以來的史學思潮,以及對中國近現代史學所產生的影響。王教授著重分析了以蘭克與蘭普勒希特為代表的“(歷史)方法的問題”的討論,以特納、羅賓遜和比爾德為代表的“美國的‘新史學’或‘進步學派’”的研究,以及以呂西安·費弗爾🧖♀️、馬克·布洛赫和布羅代爾為代表的“法國年鑒學派的科學化努力”,將蘭克史學以來的史學科學化進行了詳細的總結和歸納。也在其間就馬克思👐🏻、蘭普勒希特等人對蘭克史學的批判和反思,進行了精彩的敘述。
隨後,王晴佳教授以勒華拉杜裏為例說明“史學科學化的深化和轉化”🥍,以及通過娜塔莉·戴維斯、羅伯特·達恩頓和卡羅·金茲堡等人來回顧從結構史到敘述史轉化的歷程👈🏻。當談及後現代主義時,王教授首先將其與過去理性主義做對比,指出後現代企圖推翻理性,並具體到後現代在對近代史學的批評中,讓人看到客觀治史之不可能,史料本身與史料利用之雙重局限👩🦼,以及重構🫏、展現史實中語言的不透明和相對性。接著就《奶酪與蛆蟲》、《馬丁·蓋爾歸來》☘️、《屠貓記》等著作為例來分析新文化史特點⚓️🙎🏽,歸納出“以小見大”、“個人為中心”👰🏻♂️、“故事生動㊙️、具有文學性”🧑🧒🧒🩹、“借用人類學方法”🧚🏽♂️、“不為史料所困”諸多特征。接著以此為著眼點來分析新文化史與情感史的互動與交融🚵🏽♀️,通過共性和個性的分析✤,以及對於具體範例🧕🏿🌆,如《中世紀的秋天》、《情欲明清》等著作👩🏽🎨,探討情感史研究。
在情感史的具體講述中,王晴佳教授先探討“情感史的起源”。王教授認為情感史的起源應從年鑒學派的呂西安·費弗爾開始,自費弗爾始註意心態和情感的“歷史性”,即情感的表達形式的演化🔃。繼以彼得·斯特恩斯和凱蘿·斯特恩斯關於“情感學”的界定及神經醫學家對腦部活動的研究為展開,將情感史的起源進行了歸納。繼對情感史“情感的規則與無規則”🪜、“情感有無歷史”、“中國情感史的相關研究”、“情感史與史學方法”進行了深入和易於理解的闡述👒,並對在場師生提出了“情感是否受製於階級地位、教育程度或種族?”🈂️、“情感的因果分析:先天還是後天?”、“情感史研究能否自成一家👩🏻🎓?”、“情感能否跨文化、跨時代?”、“情感研究有無獨特方法?”🔍、“情感研究與現代語言學(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等)的關系”諸問題作了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