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1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突發事件政府應急話語技術與形象修復策略研究”第三次學術沙龍在閔行學術人文沙龍中心舉行。沙龍由項目負責人甘蒞豪副教授主講,何平華副教授、鄧香蓮副教授,以及部分研究生出席了會議。
本次沙龍主講題目是:“言語行為的認知類型”。主講人認為在日常語言中,“言”和“行”常常被並列👩🔧、對立使用,比如”言行一致”“言行相詭“謹言慎行”“言不過行”“言出必行”“言行相顧”等等💆🏽♀️。從對客觀世界的作用來看,日常語言通常認為“行”的效力要遠遠甚於“言”,比如“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光說不做假把式”等等。然而日常語言在增進我們對世界的認識的同時,也遮蔽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比如“對於一個暴君✭,我們可以用刀斧砍死,卻無法用言語殺死,可是對於君主製✧,我們卻無法用刀斧廢除🟠,而可以用言語廢除”,可見在某些情況下🏊🏼,“言”的效力要超過“行”。其實基於不同的歷史、文化🎁、理論和知識背景,人類對“言行關系”一直有或明或暗的不同認識和闡述🏭,即“言行關系”具有遠遠超過日常語言所能表達的認識類型。如果對這些認識類型進行梳理和比較,可以進一步加深人們對“心物關系”“心身關系”“思維與語言關系”這些基礎問題的理解⚅。
匯報結束後🧑🏻🦽,鄧香蓮副教授指出應該註意國家課題的篇幅和進度。與會研究生也提出了相當寶貴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