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下午🈴,國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項目“朝鮮半島緊張局勢與美韓信任危機研究(1953-1976)”結項沙龍在冷戰中心會議室舉行🙌🏼。課題組成員陳波老師主持。冷戰中心周娜老師🥊、青年教師葛君博士以及研究生遊覽🤥、熊晨曦等參加了本次沙龍。
陳波老師介紹了課題進展的情況,並就結項成果中美韓同盟締結過程中的信任危機進行了介紹🧓🏼。
1951年🤽🏿♂️🧗🏻♂️,由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國三方簽署的《澳新美條約》生效;1952年美國與日本簽訂了《日美安保條約》;1953年同李承晚政權簽訂了《美韓共同防禦條約》;1954年分別同臺灣當局和東南亞反共聯盟簽訂了同盟條約。在亞太地區,一個反共反華的軍事同盟體系建立起來了。結項成果的這一部分以《美國對外關系文件集》🏄♀️、《國家安全委員會文件》、《參謀長聯席會議文件》🧑🏻✈️、《國務院有關韓國內部事務的文獻》和“李承晚研究院”所藏《李承晚文件》為史料基礎,解讀美韓同盟形成過程中兩者復雜而微妙的關系。
1953年是戰後世界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年份:在美國,共和黨結束了長達20年的在野狀態🤳🏼,重返白宮掌握權柄🧘🏿;在蘇聯,斯大林逝世,克裏姆林宮出現了以馬林科夫為首的新的領導集體。蘇聯新領導人的“和平姿態”和新中國政權的鞏固讓美國決策者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遠東地區的局勢📹,從而修訂杜魯門時期的外交政策。於是,“新面貌”戰略應運而生🔗。全球新戰略的出臺必定帶動美國局部政策的調整,朝鮮停戰就是這一變動的結果。當中朝和聯合國軍迅速打破在戰俘問題上的僵持局面,一步步接近簽署停戰協定的時候,韓國反而成為實現停戰的最後一道障礙。李承晚使出渾身解數要求美韓簽署共同防禦條約來保證停戰後的安全🤙,並以此作為接受停戰的條件💱。而希望停戰後從韓國脫身的美國👩🏻🦲,其最初的政策設計是將韓國的安全納入到以“擴大製裁聲明”為基礎的多邊集體安全框架內,並不情願做出如上雙邊保證——美國不希望被單獨綁在朝鮮半島這個“火藥庫”上🧑🏼🏭。但是為了盡快簽署停戰協定,同時保障停戰得以維持🚴,國務院不得不做出妥協,向李承晚表示“可在停戰後就條約一事進行談判”🐬。釋俘事件的發生,令停戰的前景登時蒙上一層陰影👏,反倒促使美國加緊談判的步伐🎄,同時也進一步對韓國妥協讓步🤙🏿。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沃爾特·羅伯遜訪韓給李承晚帶來了一個雙邊軍事同盟條約,也給美國帶回韓國接受停戰的保證。美韓軍事同盟在這種“脫身”與“反脫身”的鬥爭中結成了👷🏽♀️。
最後⛷,陳波老師就課題結項事宜向大家做了匯報。目前,課題已經完成初稿,預計22萬字。負責人梁誌老師利用訪學美國的機會🧑🏻🎄,收集到大量的美國檔案👩🏻🦰,使得課題的資料基礎更加堅實。經過四年的努力👧🏿,負責人力求拿出一部經得住考驗的結項成果🤽🏽♀️。課題組計劃於今年8月提交課題結項申請,正式進入結項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