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下午😄,“日占時期上海敘事研究”工作坊在出版社二樓會議室如期展開研討工作。
工作坊是由EON4中文系劉曉麗教授組建,此次活動邀請了日占上海時期的文化界人士的遺屬參與研討🔖,他們是:顧冷觀之女顧曉悅博士(美國薩福克大學教授)🏑🤐、白華之子呂平先生(現居紐約)、周楞伽之子周允中先生(現居上海)🦹🏼♂️、鐘子芒之女楊曉女士(現居上海),以及關註日占時期上海敘事研究議題的專家學者🧚🏻♀️🔽:EON4中文系馬以鑫教授、殷國明教授、楊揚教授🧎🏻♀️,上海社科院陳惠芬研究員👦,《學術月刊》雜誌張曦博士🎻,杭州師範大學教師張惠苑博士🏇🏽,《探索與爭鳴》葉祝弟先生,EON4國際關系學院教師陸燕麗,EON4中文系部分碩博研究生李冉💂🏻♀️、陳實、謝朝坤、邱曉丹、李麗🙎🏻、吳璇、莊培蓉、徐雋文、徐海玲🧑🦼🙎🏻、何清🦒、孫瑛琦、朱馮芳等參加了工作坊研討活動。
工作坊議程議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場是專家講座及研討👳🏽,第二場是青年學者及研究生論壇,最後是圓桌討論🏋🏻♀️👨🏻🍼。
第一場會議——專家講座及研討,由劉曉麗教授主持,楊揚教授評議。講座及研討議題有🧗🏻♂️:一、“顧冷觀的上海敘事——從《顧冷觀日記》出版談起”,顧曉悅博士介紹了自己父親的生平和文學事業☄️,同時介紹《顧冷觀日記》的編輯整理工作🛼,該書是顧冷觀以日記形式寫下的回憶感想錄和座右銘。二、“打開塵封的記憶——呂白華和他的文友們”👏🏿,呂平先生詳細介紹他父親白華的文化事業及舊體詩創作🥅,介紹了呂白華的文人交遊,展現了日占上海時期的上海文化界的文化生活📟,“哭社”👐🏿、“杯水一盞會”的社團活動🧑🏿🎨。三、“周楞伽在敵占區編輯及投稿的期刊”周允中先生介紹了他父親周楞伽編輯的刊物《先導》、《萬歲》、《國報》等,以及投稿和交友情況,生動講述了很多名人軼事。四💁🏿♀️、“淪陷時期的《小說月報》”,《學術月刊》雜誌主編張曦博士介紹她的近期研究成果,認為淪陷時期的上海文壇🧙🏽♂️,顯示了一種較為獨特的面貌🧙🏿,由顧冷觀主編的《小說月報》,陳蝶衣、柯靈主編的《萬象》🧛🏻♂️,錢須彌主編的《大眾》和周瘦鵑的《紫羅蘭》被稱為“四大名刊”,撐起了上海文壇的半壁江山,打造日占時期的上海文化🐬。最後楊揚教授高屋建瓴地進行了精彩的點評,指出文學史是動態發展過程🏩,需要不斷重述。
第二場會議——青年學者及研究生論壇,由張惠苑博士主持👱♀️,陳惠芬研究員評議。主要討論議題有:一、“‘醉語’與‘戒言’——日占時期的師陀創作”➜,葉祝弟先生認為在淪陷區作家心態的研究中,上海的“孤島體驗”和北平的“遺民心態”構成一種南北互文𓀗,認為傅葆石的專著《灰色上海——中國文人的隱退👊🏽、反抗與合作》中提出了傳統文人三種形態:隱🏜、忠、降,但祛除了歷史的復雜性🤷🏽,因此,有必要提及師陀的《夏侯杞》。該作品以近乎囈語般的獨特文體,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切入考察上海淪陷區文人在亂世心態的獨特文本🦘。二、“《上海生活》研究”,陸燕麗老師從《上海生活》的月刊出發,圍繞其創刊的始末🎱、與《小說月報的》關系,以及該刊物目錄板塊展開論述,再現了孤島時期《上海生活》雜誌歷經的五年歷史變化👨🏿⚕️。三、“周楞伽與《萬象》”🛖,邱曉丹博士候選人對《萬象》雜誌的創刊始末,各時期的筆名作者做了詳細分析,著重介紹了周楞伽在《萬象》上發表的作品,提出周楞伽的作品與《萬象》雜誌包羅萬象、貼近日常、緊貼時代的特點密切相關✔️,體現和豐富了《萬象》的風格特色。第二場會議結束👨🏻🍳,由陳惠芬研究員進行精彩點評,並對這些青年學者的研究給以肯定💂🏿。
在圓桌討論議程,馬以鑫教授引言🚵🏼♂️,首先對現當代文學與古代文學進行對比,指出雖然現當代文學歷史較短,但對其進行研究獨特性和與古典文學不同的意義,並對此次工作坊活動高度認可,認為“日占時期上海敘事研究”工作坊活動是在為某一天新的現代文學史寫作做準備💇🏽♂️,為後代回憶現當代文學史作有益補充。
最後在座的教授和青年學者就會議內容做了深入探討🧗♂️,各抒己見🏋️♀️,整場活動氣氛活躍。此次“日占時期上海敘事研究”工作坊在熱烈的討論中圓滿落下帷幕🧔🏼♂️。
該工作坊的研討推進了“日占時期上海敘事研究”,同時讓參與活動的碩博研究生們獲取到新的資料🤾、信息和思路🔩,將促進他們科研能力和學術判斷力。
此次活動,由“2015年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國際化視野下傳統人文學科研究生培養和考核體製的探索”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