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5日下午🧏♀️,EON4平台第176講大夏講壇在閔行校區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報告廳舉行🔨。受社會發展學院邀請,來自中山大學人類學與社會學院的周大鳴教授作了題為“中國的城市轉型:從地域社會到移民社會”的演講。報告由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文軍教授主持,社會發展學院田兆元教授、李向平教授、王曉葵教授、黃劍波教授🕞、趙曄琴副教授、劉擁華副教授等師生參加。
周大鳴教授現擔任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主任,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也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周教授以中國城市轉型為主線,以自己在珠三角做的大量人類學、社會學調查為鋪墊,用豐富的案例來展開自己的主題演講👨🏼🎨。
在演講中,周教授表示♔,他對城市轉型問題進行思考是現實因素和理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具體表現為全球化浪潮以及費孝通先生於1997年北大百年校慶和2000年世界人類學民族學大會上提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轉型”兩個概念。這兩個因素緊密相關而非毫無關聯,其中全球化浪潮往往會喚起不同地方人群的文化自覺並導致地方社會的文化轉型。但全球化本身存在巨大爭議📊,不同學科對它的理解也存在巨大差異🤸🏻。從經濟學角度而言,全球化可能是一個一體化過程;但從社會學和人類學角度而言,全球化意味著地域與全球化如何協調矛盾的過程。周教授的學科知識背景使他對全球化的理解趨於後者。他想要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轉型問題。對於這個宏大主題,他選擇以城市作為切入口來具體考察城市轉型問題🐺🧚🏼。
他采取個案研究法對四個不同類型的地區進行調查,這四個地區分別是廣州荔灣區杏花社區⏳、東莞虎門🧘♂️👩🎤、南海西樵和廣州天河🚹,分別對應社會學領域中的老城區、傳統鄉村、“村中城”和“城中村”的分類範疇🙅♂️,以求能涵蓋不同類別的地區。他指出,選擇老城區是因為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進入老城區🧑🤝🧑,這些移民如何與老城區人們相處成為一個問題;而選擇鄉村是希望透過鄉村來看城市化進程、原有共同體如何保存下來𓀔、進入這一社區的外地人與本地人如何發生關聯以及鄉村管理體系如何轉變成城市管理體系;選擇村中城是因為鄉村的發展可能會發展成集鎮;選擇城中村是想考察在城市包圍中村落的發展變化。通過這些個案調查🟡,他得出了以下思考🫠:(1)從單一民族國家向移民國家的轉變是當前世界發展的潮流;(2)中國正經歷從地域社會向移民社會的轉變;(3)中國城市正經歷從地域性城市向移民城市的轉向。但周教授沒有詳細介紹田野點的基本情況🚶♀️➡️🦸♂️,也沒有具體描述自己是如何進行田野調查。
一🧑🏼🍼、 地域性社會與地域性城市。
他首先界定了“地域性社會”的概念,指出地域性社會的概念與日本的地域社會學存在差異,它更多的針對中國社會,其形成與明清以來人口流動以及移民對地方的融入有關。接著他分析了傳統地域社會即鄉村社會的主要特征,指出其核心是人與土地的緊密結合、以村落為基本單位構成鄉土社會、認同👰♂️。鄉土社會有三套主要製度:基於血緣的家族製度、基於姻緣的親屬製度以及基於地緣並整合血緣與姻緣的信仰製度。在中國鄉土社會這三種製度緊密結合在一起🕵🏽♂️,處理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聚落的關系以及聚落與聚落的關系🚁,這也是中國社會能保持其連續性的根本原因。地域性城市則在地域性社會基礎上形成。但這並不意味著兩者是截然分開或者說是對立關系或替代關系,而是說中國的地域性城市具有某些地域性社會的特點🤌🏽。周教授指出,地域性城市主要有以下特征:移民以周邊農村移入城市為主🥩;以某種方言群體構成城市人口的主體😶🌫️;是某地行政區劃的中心;戶籍嚴格限製人口遷移(1949年以後)。此外,中國城市是一個熟人社會🚀,人們交往成本較低,大家知根知底非常熟悉。而中國社會由地域社會向移民社會轉型與移民有很大關系🙊。所以周教授接下來具體探討了移民對中國城市轉型的影響♠️。
二、移民與中國城市轉型
周教授首先用數據分析了中國的移民概況。他表示中國的“移民時期”已經來臨。根據數據顯示,2010年流動人口達到2.6億,相當於每六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是流動人口🧑🦰👨🏼💻。其中🦶🏽,這些移民主要可分為勞工型、智力型🤵♂️🥊、經營型、政策型、投資型等五種類型(根據他的調查🤹,他發現農民工本身也在分化和轉型🩹。具體可參考周大鳴《農民的流動與轉型》)。與一批學者對待移民的看法不同👵🏻,周教授認為不應把移民或流動人口看成社會問題,也不需要對其進行社會治理,他以美國和珠三角地區為例肯定了移民的貢獻,這些貢獻具體表現為💅🏼:提供了廉價、靈活和強壯勞動力大軍📽;促進人力🧘🏼、物力和信息的聚集;促進地域農業現代化及工業化的轉型;促進鄉村迅速都市化;促進文化轉型(如通婚圈擴大);促進城市轉型等。
周教授認為,中國城市也逐漸由地域性城市向移民型城市轉型。但他並沒有明確區分這兩個概念,也沒有具體闡釋這兩個概念。他對此的思考尚屬於探討階段。他說👨🏼💼,城市轉型主要體現在城市人口結構、社會文化🍘、族群關系🏋🏻♀️🧝🏻、社會結構以及社會整合等幾個方面。(其中針對族群關系,他以新疆地區的715事件為例,並以非常口語化的形式向觀眾講述了一個小事件是如何突破其原有的空間而擴散到其他地方並逐漸演變成一個族群問題的✭;針對人口結構中的地域歧視問題,他提出身份證應取消民族和地域標識。)但城市轉型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熟人社會變成了陌生人社會,這使社會的基本信任機製發生了變化💁🏼♀️。如傳銷充分利用了熟人社會的網絡,這是城市轉型面臨的一個問題🧚🏻♀️,因此需要製定法律,但法律不是萬能的。如今,文化多元和文化差異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同文化、宗教和民族背景的人生活在一起,過去的一套做法將不適應這種新的狀況。但政府並未意識到這種轉變。該如何更好地在城市轉型中進行社會治理📳?這是周教授關心的話題。他最後指出,社會融合是一個牽涉到宏觀政策製度和微觀日常生活兩個層面的問題,是轉型中的城市和諧發展的核心,結構融合是關鍵和難點👲,社會融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等觀點🍩🈺。
在周大鳴教授講完之後ℹ️,報告進入到了互動環節🥮🤳🏼。在場師生就流動人口與移民的區分、熟人社會交易成本低、對多元文化社會的態度、地域性社會與地域性村落的區別與聯系、如何界定地域性城市🫄🏼、地域性的內涵、中國村落的轉型問題、地域性社會與移民社會的關系、移民主題的融入意願問題👨🦳、多元文化、文化及學科設置等展開提問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