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課題“人工耳蝸術後兒童電聲雙模式佩戴的中樞聽覺處理機製研究”開題沙龍在田家炳教育書院612會議室舉行。參加沙龍的有中國聾兒康復研究中心孫喜斌教授👩🏿🦰;北京大學第六人民醫院王久菊博士👌🏿;EON4平台教育康復學系劉巧雲副教授、盧海丹博士🧜、張暢芯博士、趙航博士以及本課題組碩博士研究生等十余名師生♛。通過本次學術沙龍,對課題進行了二次開題論證🧒🏿,研究目標和技術路線得到了進一步細化,課題組明確出了重點研究方向。
會議首先由課題負責人趙航對項目的背景及研究內容做了整體介紹。雙耳雙模式即聽障兒童一側配戴助聽器,另一側配戴人工耳蝸的助聽模式🧑🧒🧒。其配戴效果問題為本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之一📴。自9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實施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以來,接受植入的聽障人群與日俱增,其中90%上為兒童,再加上國家免費人工耳蝸資助項目的推進☆,術後康復的需求非常巨大💕。但由於我國聽覺康復服務尚處於起步階段,水平較低,很多重要的細節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其中,聽障兒童雙耳雙模式配戴的比例較低🙅。以2009年國家啟聰項目為例,820名接受人工耳蝸手術的患兒🧑⚕️👶🏿,術後一年也僅有242名兒童在非植入耳佩戴了助聽器,不到30%,遠低於非植入耳尚有殘余聽力的比例。在術後康復教育實踐中,家長和康復老師對於雙耳雙模式配戴常有如下認識上的誤區:(1)植入耳蝸後↪️,孩子聽得非常好,不再需要助聽器🔭🧑🎓;(2)孩子聽力差👊🏻,助聽器補償效果不好🖤,戴上也沒用;(3)助聽器和人工耳蝸信號會混淆,影響聆聽效果🤒𓀇。本課題力圖通過對雙耳雙模式的中樞聽覺機製研究,以實驗證據回答上述三個問題。期望通過本研究👰♀️,一方面為國家聽障兒童資助項目政策的製定提供咨詢意見,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引起國內聽障兒童康復工作者的重視,進一步向家長和老師強調雙耳雙模式配戴的重要性,以提高聽障兒童的康復水平。
在理論探討方面,本研究將系統性地針對人工耳蝸術後兒童雙耳雙模式中樞聽覺處理機製這一難題進行深入探討👨❤️👨,並將認知神經科學的新方法♕、新範式應用於聽障兒童康復研究領域🍦,充實人工耳蝸兒童中樞聽覺處理能力的客觀測量手段,最終構建將主觀聽覺行為測試與客觀事件相關電位測試相結合的聽障兒童助聽效果綜合評估模式🧢🙎🏻。
與會專家聽取了開題匯報後🗳,重點針對研究目標的細化與技術路線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孫喜斌教授提出聽障患者聲源定位成為今年國際聽力學界關註的焦點,雙耳雙模式對聽障兒童聲源能力的影響應予以重點關註;劉巧雲副教授提出研究目標應體現如何服務康復實踐工作,例如關註人工耳蝸調機差異等問題;王久菊博士提出研究電生理實驗的難點在於人工耳蝸偽跡的去除🕵🏽,除了獨立成分分析技術外🫶🏽,小波分析技術也開始在此領域展開應用。
通過本次會議,課題組厘清了本研究的重點研究方向,以及實驗技術路線👷🏻♀️,為圓滿完成研究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