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下午,香港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郭詩詠老師在人文樓5305室做了題為“啟蒙的焦慮——重讀朱自清的早期作品”的講座。此講座系校級百場講座的第53場,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員張春田主持🤵🏼♂️,來自中文系、社會學系📇👨🏻🦯➡️、政治學系和思勉高研院的多位師生參加了講座🦠。
郭詩詠教授以朱自清早年作品為例,把朱自清這些文本分類為一些文本群和意象組合👨🎓,通過細讀💵,提出在“文字之美”之外,應該重視朱自清所表述的知識分子身份及其對線性時間的焦慮🫣。郭老師重讀了《匆匆》《毀滅》《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那裏走》等一系列文本👩🏽🚀👩👩👧👦,剖析了朱自清對於時間、行動和進步的認知,在“想”與“做”之間的掙紮,呈現了朱自清對於現代性的復雜態度。在1920年代,朱自清經歷了從“啟蒙者”到“尋路人”的變化過程。由此,郭老師對於五四知識分子的“態度同一性”提出了新的看法,她認為朱自清比較明顯地顯示了對於啟蒙的認同與焦慮😡。
講座後👩👦👨🏻🦰,張春田老師對講座進行了評論,認為這個講座關註了以往朱自清研究中不夠註意的一些問題,文本細讀尤其精彩🧜🏼♀️,豐富了朱自清的形象,也對研究五四後知識分子提供了某種借鑒💇🏽。參加講座的一些老師和同學也就相關問題與講者進行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