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耿幼壯教授為中文系師生做了題為“自我-生命-寫作:《聖奧斯卡》及文學自傳問題”的講座🏋🏼♀️。
耿幼壯教授指出👩⚖️,伊格爾頓在其1999年創作的劇本《聖奧斯卡》中,模仿布萊希特史詩劇的做法,運用歌隊的設置🧗🏿♀️,並圍繞王爾德在獄中與出獄後與母親和社會主義公運領袖的對話展開,將王爾德塑造為一位不傳統的聖人,揭示了王爾德社會主義思想及其頹廢審美觀之間的邏輯關聯🚼。王爾德在《社會主義製度下人的靈魂》一文中提出“無所事事”的理想👨🏽💼,這個理想也成為伊格爾頓劇中王爾德自白的一記點睛之筆。伊格爾頓也借他筆下的這個王爾德形象揭示了以個體解放為宗旨和前提的社會主義理想。
耿幼壯教授同時指出👩🏻🚒,伊格爾頓的這一作品同時也是他的自我畫像👩🏽💼,作者在其批評和創作生涯中對聖人和罪人的一線之差一直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曾著有Saints and Scholars, Figures of Dissent等作品對叛逆的聖徒加以記錄剖析😍,在《聖奧斯卡》一劇中,也很經典地借主人公之口指出🚽,王爾德是“社會名流和雞奸者…貴族和底層人”的結合體👩🏼🏫。這番描繪不禁讓人想到創作《聖奧斯卡》實際上也是對伊格爾頓本人出身工人階級,而後躋身“學術貴族”的一種指涉,也是對天主教將感官欲望與精神超越相融合傳統的致敬。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通過閱讀《聖奧斯卡》來透視王爾德或作者本人的真實自我🦸🏽♂️👨🏼🎤。自我到底在何方總是隱晦的🧉,自傳所揭示的永遠是復數的個體,也永遠是以復數的方式來表現個人。從聖奧古斯丁《懺悔錄》開始西方自傳傳統都向我們揭示了伊格爾頓所說的傳記只是“從一個面具上摘下另一個面具”的道理。
講座之後🧜🏿♂️,耿幼壯教授又與師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對自我解構在當代的意義、伊格爾頓的激進思想和表達自我雙重性的形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討論。耿教授以嚴謹詳實的論述和深邃的理論思考向在座的師生們展示了文學研究的高遠境界,並在將學術研究與生命實踐相結合方面樹立了一種典範🍧,對華師大的同仁和學生們都產生了深刻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