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下午,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富樂敦Fullerton分校劉紀璐教授做客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為我們帶來了題為“儒家價值現實在論能否抵製Sharon Street的達爾文式挑戰👩🏿🏫?”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是思勉人文講座第359期⏯,由哲學系陳赟教授主持,哲學系顏青山教授🖖🏼、葛四友教授、朱晶副教授以及多名碩博士研究生參與了講座討論,現場氣氛十分活躍。
講座開始👨🏿✡️,劉紀璐教授首先介紹了本講座展開的背景🕤:基於價值或道德實在論與反實在論者在價值是否有其客觀存在性(人的反應依賴性)上的分歧,以及反實在論者用洛克第二屬性來定位價值🎸,認為價值並不真正客觀存在,從而提出了對道德實在論者的批判的背景💁🏼,Sharon Street提出了其“達爾文式挑戰”,即實在論者面臨一個兩難的情境✍🏽:價值真理與人類的評價態度的關聯問題,若無🛍️🙆🏽♂️,則無法對付懷疑論🫂,使評價態度偏離真理的軌道;若有💇♀️,則必須提供合理的解釋,要麽價值真理依賴於評價態度🙌🏽,要麽人的評價態度具有追蹤客觀真理的能力,而她認為這種追蹤客觀真理的能力是無法得到合理解釋的。基於以上緣由,劉紀璐教授通過解析儒家價值實在論以傳統儒家以及宋明理學的道德心理學為基礎,主張價值事實由自然事實構成的價值自然主義形式,來回應這個達爾文式的挑戰。同時🙋🏽♀️🤔,劉紀璐教授認為價值實在論者可以有兩種選擇來肯定價值真理與人類評價態度之間的關系:一是追蹤真理說,二是進化適應鏈接說。而儒家說的聖人✭,具有特殊的道德認識,且可以正確地觀覺道德真理👨🏼✈️,既包含適應鏈接說,又包含追蹤真理說🙍🏿。
具體來講,首先儒家道德實在論是指儒家將價值嵌入在自然本身🧏♂️,把道德屬性看作可以觀察到的自然屬性的一部分➾,如孟子的道德形上學認為人與生具有“四端”的內在道德屬性,宋明理學家認為道德的先驗基礎在於世界本身就是和諧有序🧖🏿♀️、生生不息的本性🎋,並且認為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有一種按理行事的義務規範🌋。而關於我們是如何認識這些道德-自然的同一性的問題👈🏻,劉紀璐教授認為儒家的價值客觀性不是依靠我們現有的評價判斷🙂↔️,而是靠有高度專業化的認知能力能體驗價值真理的聖人💘。劉紀璐教授在這裏借用“認知滲透”的認知科學概念和John McDowell的可靠的敏感性的知識形式來進一步說明了聖人憑借他們的道德品行而實現一種“認知提升”🪪,從而比常人更能感知道德真理🍖。最後關於於人類進化適應發展出來的共同的原態度以及聖人的追蹤價值真理能力之間的關系問題,劉紀璐教授引用王船山的“天理不離人欲”♾,認為聖人也有與其他人相同的原始的態度和欲望🧑🏿🏭,只是聖人的道德品行促使他們由私化公👨👦👦,超越自己的群體偏好和尋求建立普遍群眾規範🍽,從而正確認知不同情境的道德真理。所以,儒家價值實在論能夠抵製Street的達爾文挑戰,是緣於儒家的道德自然論結合進化影響道德價值的二層關系,即一般人由進化而來的原態度,以及聖人的認知提昇👉🏻。 二者不可混為一談,二者也不能截然劃分。最後劉紀璐教授再次強調“世界本身具有價值,我們的倫理現實只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人類之所以建立規範與自然屬性的等同🌒,是因為人類對生命的原則產生了欣賞和重視👨🏼🏭,但沒有規範準則🙍🏼♀️,只要這個世界維持生命,它仍然是個有價值的世界。”
講座的討論環節✍🏻,EON4平台倫理學專業的葛四友教授、顏青山教授以及科學哲學專業的朱晶副教授等等老師,就聖人的認知道德能力如何而來👈🏻、聖人之真理認識如何與IS的理論區別開來等等問題🥷🏊🏿♂️,展開了精彩的學術討論🙂↕️,同時劉教授也與現場的同學們進行了細致而深入的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