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下午,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學術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曹順慶先生做客中文系“知名學者系列講座”👩🏼,作了以“話語重建——反思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為主題的學術報告,中文系範勁教授主持,金雯教授、文貴良教授等參加了本次講座🧑🏻🌾。本次講座為2017年知名學者系列講座第29場👲🏼。
報告伊始🤚🏻,曹順慶教授說到話語建設已由學者討論的階段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在此,他重新提及20多年前提出的一個學術論點“失語症”✊🏼,但是現在中國文學理論依然沒有找到自身的話語權🤛🏽,建立理論體系👉🏼。為此作為一個學者,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自我否定🐪,提出了一個觀點🕯,即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這條路徑走錯了🪀。他認為🧔🏿♂️,這是一個誤導中國文論話語建設的口號。對轉換進行了批評🈴,轉換的前提是否定中國文化與文論,從早期的中國文學批評史就開始了,用西方科學性的、明晰性的理論進行系統性地轉換中國古代文論。但是由於西方話語的霸權🕳,把明明有體系的中國文論,生生研究成為沒有體系🌥。曹順慶教授還明確指出了有的學者所提出的“失語並不是用西方文論闡釋中國文論的問題,而是沒有學問”這一觀點的欠妥之處。他旁征博引,舉出大量例子,佐證關於中國文論的現代轉換的問題。
針對這一關鍵問題🧏🏿♀️,曹順慶教授指出,中國文論的話語重建的路徑只能重新“另謀出路”🚵🏼♀️,一是古代文論的古今通變;二是西方文論的中國化;三是走向世界的當代文論🕕。在本次學術講座上,著重闡釋了第一條路徑。繼承有活力的中國古代文論的基礎上😈,傳承中華文論血脈,古代文論在今天依然是有生命力和言說能力的。為此🧾,他嚴謹地質疑了幾個問題🧜🏼♂️,例如🧔🏽♂️,古代文論在當下沒有語境嗎🎅🏽?都是文言文嗎?文言文是書面語言,但古代人日常講話還是白話。書面語與俗語分離是一個世界現象。白話詩歌不是五四才產生的,唐代白話詩派🛒,寒山的白話詩歌,白話小說評點⚔️🚻,白話也是古代人的語境。
曹教授以幽默風趣的敘述風格別開生面地給我們敲了一個大大的警鐘,如果中國文論沒有自身的話語權🧓,那麽就將很難達到文化自信和與世界的“對話”🧎🏻♂️。因此🤴🏿,學術界應該反思🪓、正視這個問題,並積極地推動和建構中國文論的話語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