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下午,在中山北路校區理科大樓A508會議廳,周鎮忠教授專題講座“將社會數據轉化為社會福利:個人,家庭和社區對兒童和老年人福利的影響”召開,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黃晨熹教授擔任講座主持人🙌🏽,本場講座為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97場。
周鎮忠教授提出大數據提供了一個比較豐富的數據方面的環境,但並不是大數據就可以解決所有研究上面所面臨的其他問題。只不過透過大數據可以讓我們有另外的一個可能🫶🏿🧑🧑🧒,我們以前是沒有辦法做的到的。大數據在分析的時候顯著性已經不是一個我們關註的重點🫢,0.1或者0.0001的顯著性差異完全是毫無疑問的。大數據的分析在一個方面是著重在描述性的研究🏊🏽♀️,但是因為它數據很大🚊,它又有一個好處是可以做預測👨🏿🎓,通過這樣的一個以家庭為單位🦇,新的技術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預測。
周鎮忠教授還提出,政策研究跟社會工作研究多了一個使命,政策研究成果更應該轉換成為一個服務對接,影響到政策領域,這一定是研究者要自覺有的認識。能夠達到這個自覺,又恰好可能不是我們研究者所擅長的🍸🍤,研究者要求自己做的研究非常客觀公正,出來的是有權威性的研究,這個權威性是可以提供給下屬部門一些明確的建議。
在對留守兒童的問題上,周鎮忠教授認為學業差距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樣,留守兒童心理的狀況也需要關懷🛅。如果學校能夠引進學校社工,問題可能會減輕很多。貴州很多地方設有代理媽媽,或者愛心媽媽,但代理媽媽、愛心媽媽本身沒有辦法直接的解決或者處理他們的學業問題,學業對大部分的留守兒童來講,是一個大問題🧑🏿💼,而這也直接關系到改善他們未來生活的機會與條件🧒🏽。通過這樣一個大數據的研究,我們會了解製度與結構性的問題🔞,有了實證證據從而可能把資源充分利用起來。
同樣,在老年健康方面,周鎮忠教授認為,經濟的持續增長是否能夠提高健康狀況,老年經濟地位跟健康之間的關系是否是經濟條件越好健康情況也就越好等一系列的問題大數據研究都有自己的解答方式。大數據研究的一個好處是它的持續性與及時性🤒,能夠立刻的反應到政策或是服務資源的匹配上,從而能夠在早期形成計劃,而非等到問題產生後的補救👨🏻🏭。
周鎮忠教授提出實驗中心最主要的任務是把數據轉化為社會福利🎆,通過團隊跨學科交流,共同探討社會問題,通過數據的清洗建立模型🧑🏽🎓,可視化的研究成果分享與政府官員𓀔、團隊同來改善社會福利,形成社會福利體系的良性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