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下午🌝,美國杜克大學羅鵬教授在閔行校區中文系4330會議室帶來一場主題為“翻譯中國”的講座。本講座為百場校級學術講座94場暨中文系中融人文學術講座。
羅鵬教授是美國著名東亞文化研究學者🎍🎩,研究領域廣泛🤴🏻,包括中國近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港臺與海外華文文學與文化研究、性別研究、影像藝術👩🏻🦼、批判理論等🚶♀️,著有《裸觀:中國現代性的反思》🧮、《長城:文化史》、《離鄉病🧜🏼♀️:現代中國的文化、疾病、以及國家改造》等。同時他也是譯出色的者🎣,譯有閻連科、余華☂️、賈平凹、黃錦樹等當代作家的作品🕵🏼♂️。
講座開始,他引用德裏達《他者的單一語言》:“我只有一個語言🏂🏌🏽♀️,不過它並不屬於我”以說明人類只有憑借語言才能表達自己💿,而語言總是群體性的東西,在群體的社會出生和被創造的🧑🏻🦲🏋🏽♂️。他意圖通過語言來理解中國是怎麽回事的,通過語言去理解現代中國。
接著,為了進一步回應“翻譯中國”這一主題,羅鵬教授精心準備了六個案例🚶♀️➡️,切入講題🫰🏽。
他結合自己翻譯的閻連科的作品《受活》分析普通話和方言之間的趣味,“受活”既是書名,又在正文中被當作名詞解釋來看🕦。閻連科視讀者為他者🫄,刻意在閱讀上設置障礙,羅鵬教授借此例意在說明👩👩👦,如果一個人不需要憑借絮言就能理解文章,這就是作者的失敗😉。面對著語言的差異🩷,羅鵬教授展示了自己的英譯本🧑🍳,接受自己生造了liven一詞來翻譯“受活”,而不是簡單使用pleasure一詞進行表述。
接下來𓀄,羅鵬教授舉作家阿來的中篇小說 《達瑟與達戈》展現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間翻譯的樣態。藏語中沒有“歌唱家”一詞,從一種本體論的角度來談👩🏼🦱,藏族沒有把唱歌作為職業來看待。阿來生活在北四川的多元文化中,可以認為他的寫作呈現了漢語、藏語間的轉換。
爾後🤞🏻,羅鵬教授依次例舉董啟章 《天工開物:栩栩如真》💂🏽♀️🫷🏿,說明翻譯中的“無”是一種無法避免的差異性和空格;例舉證黃錦樹的《“啊拉的旨意”》表達翻譯時候對自身身份認同的思量;例舉的郭小櫓 《簡明中英情人詞典》 展現運用翻譯中的錯誤來體現特殊的風貌🦷,摹寫作的掙紮之態。
最後例舉改編自華裔科幻作家姜峯楠小說的科幻電影《降臨》🙊,回到“本體論”的討論範疇💂♀️,他的小說在影視化的過程中🤺🍭,外星人的語言文字離我們的漢字更近👃🏻,他們對史前的想法與線下相反,是超越了某種時間性,跨歷史👩🏻🦽、跨時間,他們的語言帶來的功能🤖。
羅鵬教授講座後,中文系湯擁華教授做了精彩點評和回應。湯教授針對六個案例一一作出解讀🤴,叮囑在場的年輕學人們要學好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