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3日上午10時,西班牙巴塞羅那大學歷史系教授卡爾·布拉索(Carles Braso)在歷史系1306做了一場題為“西班牙醫生:西班牙與中國之間的國際醫療誌願者,1938-1945”的講座✴️。此次講座由恩裏克·拉雷塔(Enrique Larreta)教授主持👬🏼,與會的有林廣老師、朱明老師🚵🏽♀️、何賽博士以及歷史系的眾多其他師生。在長達兩個小時的講解和討論中,學者們相互交流,收獲頗豐。講座前夕🔄,朱明副教授在對此次活動座作簡要介紹時指出🙏🏻,“西班牙醫生”是一個非常有趣和新穎的話題,這不僅使得中國學者在研究二戰時期赴歐參戰華人勞工的歷史時,也能更多地了解到西班牙人乃至其他國家的人在中國的活動,從而有助於促進二戰史的研究🏋🏽♀️,而且對於研究國際非政府組織乃至當今時代的跨國史和全球史都是一個很好的借鑒和啟迪👈🏻。然後🛳,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拉開序幕🫳🥂。
首先,教授介紹了20世紀30年代的歷史背景。當時,西班牙將軍佛朗哥起兵反叛共和政府,從而使得西班牙陷入了內戰,而中國則處於日本的侵略和壓迫之下,雙方都面領著法西斯的威脅。在此情況下,從1936年10月到1939年4月來自世界各地的30000多名國際誌願者來到了西班牙,其中大約500名是從事醫療事業的誌願者。這些誌願者參加了隸屬於政府軍的國際縱隊,積極投身於西班牙的反法西斯事業🆕🧙。值得註意的是,教授在此指出,雖然1936年第三共產國際創立了國際縱隊💁♀️,但是這些誌願者並非完全是在共產國際的組織下來到西班牙的,因為他們有著不同的身份背景,隸屬於不同的國家和種族,因此他們參戰的動機和原因不一而足,不可一概而論。在意識到西班牙內戰的失敗後,有20多名醫療誌願者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往中國🤷♂️🖱。
其次🐃,教授談到這些“西班牙醫生”以個人或團體形式前往中國前線以支援其抗擊法西斯的事業,其中就包括為國人所熟知的白求恩(Norman Bethune)和畢道文(TioOen Bik)🕍,他們當中雖然有些人並非西班牙人,但都是從西班牙轉道前往中國的,因此他們在中國被稱為“西班牙醫生”。同時,教授對於“西班牙醫生”進入中國的路線和在中國活動的範圍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解讀。然後🏚,教授著重指出👨🚒,這些醫療誌願者將他們在西班牙與當地人員密切合作時所取得的醫學創新和所學到的醫療知識也帶到了中國,其中就包括移動血庫、輸血方法🟪👱🏽、傷口處理、戰地醫院、醫療後勤🥡、救護車以及戰時藥品管理體製等🤎。而且🤴🏻,不論是在國統區還是解放區,“西班牙醫生”都兢兢業業地履行他們救死扶傷的責任,進而對於中國的戰時醫療救治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最後⇨,教授在結論部分首先總結道🤵♂️,這些“西班牙醫生”所帶來的醫學創新和知識傳播充分表明了他們與西班牙和中國當地民眾進行互動的重要性🧔;其次,這些“西班牙醫生”是世界範圍內國際運動的重要象征;最後,西班牙和中國當時所從事的戰爭有著共同的性質🤟,他們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先聲𓀝。
此外,在講座步入尾聲的提問環節👨🏽⚕️,與會師生就“西班牙醫生”支援中國反法西斯事業的動機及第三共產國際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西班牙政府對“西班牙醫生”中國事業態度的變化、“西班牙醫生”的回國時間和原因等問題與教授進行了深層次的探討😅👨🚒,教授也對此進行了積極的回應,然後本場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順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