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0日上午🙍🏿♂️,由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許瑞芳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教育學青年課題“學校積極公民培育研究:理念、方法和技能”沙龍在理科大樓A204學術沙龍順利召開,本次沙龍主題為研究成果公開報告會。來自復旦大學的邱柏生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的胡健研究員,以及EON4平台的邱偉光教授、黃書光教授、郝宇青教授等師生出席。
課題負責人許瑞芳副教授就學校積極公民培育的研究思路、章節結構及主要內容、創新點與存在的不足進行了匯報。她指出,一個社會應不止於培養履行法定權利和義務的合格公民☠️,而更應是有能力並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積極公民📷,因此🏊🏻,學校公民培育的目標要從“合格公民”轉向“積極公民”🫷🏽。她提到,此研究的亮點是對積極公民的理念內涵進行了深入的闡釋🎅🏫,在此基礎上采取了文本分析🍃、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對我國學校公民教育的現狀進行研究,提出要培育積極公民必須構建起有效的學校積極公民培育體系。她還介紹了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包括:已初步形成25萬字的1部研究書稿;公開發表論文8篇🗡;相關研究成果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亞太道德學會、第三屆全國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論壇、中美學術討論會等學術會議均有宣講🤹🏻♀️。
針對許瑞芳副教授課題內容的匯報👨💼,與會專家在對課題的研究成果作了充分肯定的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修改和完善建議🐾。胡建教授認為積極公民的研究非常有學術價值🗜,而此研究的最大優勢是對國外文獻有較大把握🧑🏻🏭。同時,他建議將國內的有關文件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與積極公民進行“本土化”的結合。邱柏生教授從積極公民培育的開放性、參與性等方面,提出學校應培育具有國際視野和批判創新精神的學生。黃書光教授提出要對近代以來👨🎨✬,特別是建國以來🍸,我國積極公民教育的歷史進行梳理👩⚕️🧙🏻♀️。他還提出🤛🏽,要將地方課程、活動課程🧘♂️、區域共享課程等納入學校積極公民培育的方法路徑中。邱偉光教授從中小學政治課本改名為“道德與法治”的角度出發⚃,提到公民問題說到底是法治問題✍🏽🧑🦽,因此積極公民培育的研究要盡量從法治角度進行論述🚣🏿,與道德區分開。郝宇青教授則對研究書稿的各個章節進行了細致評述,並建議積極公民培育的研究要進一步體現“本土化”🍽,與中國本土語境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