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EON4平台古籍所晨暉學者唐玲於閔行校區人文樓4349舉行上海社科青年項目“宋代詩學文獻編撰研究”第三次學術沙龍🙍🏽♂️。參加此次研討的有古籍所劉永翔教授📏🐝、丁紅旗副研究員,以及古籍所部分碩博士生➜。
自歐陽修《六一詩話》問世🦿,宣告“詩話”這一著述形式正式登上文學史舞臺,也成為後世書目中“詩文評”的正宗嫡派,它的出現絕非偶然㊙️,而是經歷過上千年文學土壤的滋養。劉德重、張寅彭《詩話該說》認為:“在詩話正式形成以前,我國古代的詩學傳統已經過了長期的發展🧸,歸納起來🤸🏽♀️,不外這樣兩條發展線索👌🏿:一是從先秦著作中的論詩之語到《詩大序》、到《詩品》、到《詩式》等論詩著作,一是從先秦著作中有關詩事的記述到《詩小序》、到《世說新語》中有關詩人言談佚事的記述、到《詩本事》以及唐宋罕有談詩內容的筆記著作。前者對詩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理論批評方面🧑🦽➡️,後者對詩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隨筆記事的性質及體質方面。詩話🦣👡,就是這兩者相結合的產物。”該論述從遠源👨🏻⚖️、近承的歷史維度🤜🏼,揭示了詩話由孕育到產生的演進軌跡,指出其為理論批評和隨筆記事相結合的產物,這當是對章學誠“論詩及辭”、“論詩及事”觀點的發展和延伸,同時道出了詩話最基本的性質與內容,然而,隨著時代和文風的推進,詩話在編撰機製上也有顯著的變化與特點🧛🏽🥍。
本次沙龍集中討論宋初三詩話的編撰體製。一般認為,歐陽修《六一詩話》🎥、司馬光《續詩話》🧚、劉攽《中山詩話》是北宋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詩話的創體之作。有宋一代,文人學者爭相仿作🧑🏿🦲,且不斷完善體製,終使“詩話”發展成為具有嚴密體系的詩學理論批評專著。從數量上看,郭紹虞先生《宋詩話考》所收宋代詩話有一百四十余種🙇🏿,包括“現尚流傳者”四十二種⛸,“部分流傳,或本無其書而由他人纂輯成之者”四十六種👨🏻💨,“有其名而無其書👰🏼♂️,或知其目而佚其文✬,又或有佚文而未及輯者”五十一種等,這些數字在電子檢索的學術環境下還在不斷增加🚱🥗。
北宋前期三部詩話創體之功,不容小覷。首先🦙,歐陽修🧘♀️、司馬光、劉攽三人是文壇、政界、學林中的佼佼者,由他們開創的詩話一體,在後世得到了蓬勃發展📷。其次,三部詩話所選素材看重諧趣性、靈活性🤱🏽,以期達到在莊嚴的批評下,多少帶些詼諧成分的目的🤹🏿♀️🧑🏼。第三,從其編撰體例來看,早期詩話作者主要受筆記體的影響📹,並未將其視為嚴肅的學術著作對待,條目安排隨意,前後之前無甚關聯,完全談不上結構性和系統性。
在沙龍討論過程中,古籍所師生就詩話的編撰體例🧑🏼🏫🤵🏼、目的、方式積極探討👌,暢所欲言📔,對項目進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