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由我校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沈章明副教授主持的華東師範大學跨學科工作坊項目“核心素養的跨學科考察”在中北校區文科大樓1510室舉行🈸。與會專家有哲學系方旭東教授、《教育發展研究》編輯部林嵐主任、《江淮論壇》編輯部主任焦德武副研究員🦎、社會發展學院唐曉菁博士以及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的彭正梅教授、鄧誌偉副教授、張丹博士、顧娟博士等。
本次工作坊系“核心素養跨學科考察”項目組舉辦的第一次活動🚶♂️➡️。項目組負責人首先向與會專家匯報項目立項的基本情況,介紹了“核心素養”的發展歷程、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研究計劃。隨後𓀈,與會專家各抒己見,就“核心素養”及其研究中出現的關鍵問題發表看法,為本項目的後續研究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
彭正梅教授指出,“核心素養”的核心就是“批判性思維”,它是一種高階技能;應該關註批判性思維的總體表現及其在各領域、各學科中的具體表現。方旭東教授強調,像芝加哥大學等歐美名校所重視的通識教育📿🧖🏼♀️,其主導思想即是大學當以培養全面的人文素養為使命🕧,大學不應淪落為職業培訓所💓,而人文素養習得的標誌是,學習者對自我、對世界獲得一種更深、更寬廣的認識🚺,比如,哈佛大學開設的“人類文明”系列課程就是讓學生去了解不同文明,這一點在當今所謂理想沖突、文明沖突的形勢下,顯得尤其必要📫。鄧誌偉副教授認為,項目組應該充分關註中國當下的現實需要,從行動主體🧑🏽🦲、思維主體和言說主體三個層面構建“核心素養”框架😮;相較之下,中國勞動者並不像西方人那樣缺乏勞動技能,最缺乏的應該是公民素養。焦德武副研究員就中華傳統文化、傳統教育與“核心素養”的關系發表看法⛪️,希望項目組能夠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思考相關問題,努力做到有放有收✪,通過跨學科的考察📻,將研究重心放在現實問題之上🪬🐕。
林嵐老師提醒項目組,在界定什麽是居於核心地位的素養時🎯,要註意界定的維度🧑🦲;在考察“核心素養”產生背景時🚵🏽,要有充分的比較,做到有理有據🚵🏿♂️。張丹博士建議關註美國和法國的研究成果👰🏼♀️,借鑒異域經驗👨🏼🎨,思考相關理念與實踐的本土轉化問題。顧娟博士則介紹了德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總體經驗以及漢堡大學“核心素養”研究的具體情況。
唐曉菁博士從社會學研究立場出發🛍,贊同“核心素養”研究之研究👨🏻🦼🚶🏻♀️➡️,主張關註“核心素養”的提出者及其提出原因,警惕“核心素養”以及相關研究對社會角色🧑🦱、社會情境復雜性的遮蔽。她還特別提醒,要關註“核心素養”的終極目標的指向問題🙇♀️,考察清楚它究竟是為了教育孩子還是要重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