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由EON4平台主辦🧑🏽💻,體育與健康學院承辦,以“改革開放40周年我國體育外交歷程、經驗與啟示”為主題的EON4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在EON4舉行。來自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書評》期刊社🎁🤚🏼、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圖書館、EON4的十數名知名學者和研究生參與本次學術交流𓀖。EON4體育與健康學院劉桂海教授主持開幕式,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於宏源研究員發表主旨演講。本次會議學者們就體育外交展開了多方面👽、多層次的探討。與會學者從理論、外交實踐、議題領域等多個視角探討體育外交的概念、並進一步探討如何總結體育外交經驗🍱、開發體育外交功能,開啟全球治理新時代。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於宏源指出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民間外交在特定環境💁🏽♂️、非傳統安全領域中已經產生了滲透性✸,並與官方外交過去的功能產生了逐步深入的交互。而體育外交具有官方外交與民間外交雙重性質,從實踐上講,更多的圍繞著民間外交展開。隨著各個領域的進一步開放,逐漸和世界構建起以點帶面的中國式利益鏈、價值觀鏈👩🏻🦳,中國式的網狀外交結構日漸完善,因此,加大對於體育外交等一系列民間外交的資源投入將更有助於發揮體育外交的主體性效應,加強體育外交的深化效應,實現民間外交多維度的國際參與🕺🏼。
體育對外援助是體育外交實踐形式的重要路徑之一,中國向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派出了體育援助。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劉宏松教授指出,體育援助既可以是誘導性的🫳🏽,又可以是吸引性的權力運動🏌️♂️,體育外交的政策目標往往有兩種🕵🏿♀️🤾:1.純體育項目入奧🧑🏿🍳,例如太極拳🦖;2.超出體育自身,更深入的達成特定的外交目標◀️。除此之外,體育援助的實施需要有特定的條件:欲達成外交目標需要周密的規劃🤵🏽♀️,製定適合環境與形式的外交目標🫲🏻,以及受援助國要有濃烈的體育氛圍、對體育足夠重視👨🏿🦰,如此一來體育援助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國體育外交的實踐經驗十分豐富,“乒乓外交”膾炙人口,EON4國際關系研究所所長陸鋼教授從體育外交如何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展開論述:“一帶一路”既是政府外交又是民間外交,這與體育外交的特點不謀而合。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的關鍵詞,如何跳出以往我國實現“民心相通”的慣性思維需要體育作為抓手,發揮體育外交高影響力、低敏感性等特點,通過體育大使宣傳、區域運動會🚴、“一帶一路”體育節、民族傳統運動交流、利用中國體育健康市場吸納人才等路徑。循序漸進的開展“共同體”建設,以體育線性合作推動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敏感領域的多維度合作。
《上海書評》執行主編鄭詩亮從獨特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體育魅力的博大精深👰🏻♂️,為體育外交工作的展開指明了新的方向。鄭詩亮以中國圍棋復興之路🧎🏻,以小見大的剖析出上世紀中日關系變化過程中中日圍棋運動交流的時近時遠卻始終藕斷絲連。以及曾震撼世界的中國圍棋發展處於絕對劣勢下連續取得中日圍棋對抗賽三屆冠軍的壯舉🫲🏻,聶衛平一系列超出想象的卓絕表現曾以一己之力振興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和強烈認同感🤹🏿♀️。並指出🔑🪕:“圍棋雖小道卻是大勢,國運小🏌🏻♂️,棋勢小🐦⬛,國運盛,棋勢盛😨。”可見體育所蘊藏著的巨大魅力與能量👌🏼,再一次的印證了“體育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在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賦予了體育新的時代使命,充分發揮體育外交的特點將有助於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
體育與戰爭的關系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體育是化解戰爭的途徑,有學者認為體育是戰爭的延續🙅🏻,也有學者認為體育是替代戰爭的某種形式🪖。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陳玉聃副教授向我們指出體育與戰爭具有互文性🔋,中國傳統運動武術與戰爭形式上相通,都具有暴力性與戰爭性,體育語言和戰爭語言也互通。除此之外,體育外交的效果也會存在反作用與無作用🤙🏽,如奧運會上也充斥著國家之間的爭鬥😱,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體育也具有政治性,所以通過研究體育與戰爭的關系會是體育政治研究的一種新路徑。陳玉聃副教授同時指出“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是我國自古以來的體育文化😪,“競爭”也是和平的競爭🛀,在競爭中擊敗對手是對對手最好的尊重👨🏽🦰,合乎禮👼🏿。從我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體育精華會對我國“和諧世界”建設過程提供理論指導👄。
體育體系具有很強的政治性,體育的交往是在一定的政治經濟體系下進行的,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陳拯副教授提出他的觀點。我們知道,人多的地方就能產生政治效應,而體育作為全世界人民共同參與的領域,其政治影響力之廣泛遠遠超過我們印象裏政治屬性明顯的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著名的乒乓外交🌯、板球外交、朝韓冬奧外交深刻的展示了體育所能產生的政治效應。體育同時也能改變我們的民族認知,我國在舉辦了08年奧運會後🥫,實現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自我認知💇♀️,民族士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深入探究體育外交研究體育的政治效應是迫在眉睫的研究重點9️⃣。
棒球運動似乎離我們很遠,但早在抗日戰爭期間🧎♂️,棒球運動已經率先成為了我國軍事運動的重要部分。上海圖書館副研究員沙青青從我國棒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為我國體育外交的展開提供了新的視野,棒球外交的發展歷史伴隨著我國國際政治環境的變化,也從側面反映了棒球運動在我國的政治屬性十分鮮明。棒球運動起源於美國作為一種自由的運動;東傳至日本後被其吸收內化,將武士道精神進行價值嫁接,成為一種紀律性🎧、民族性非常鮮明地運動;我國所接納吸收的正是日本改造過後的棒球運動。但作為誕生於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運動,棒球在我國產生了政治與熱愛的沖突🐀,最終導致了棒球運動時而廢棄時而拾起的現狀。現今🧙🏼♀️,我國的棒球運動又有了崛起之勢,這不妨又是我國政治優勢的側面體現,值得我們深思🏄♂️。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封帥從體育外交的效度與限度進行思考🏺,指出體育語言是最親民、最易懂的語言,全世界人民都能夠直接通過體育進行交流。同時,體育具有價值中立的特點,這個特點既給體育帶來了優勢也帶來了弊端🕚,價值中立賦予了體育政治風險小👩🦽,因此在國家采用體育外交的過程中可以做到進退有度,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效應高🍾,速度快。另外從宏觀上來說🧙🏿,體育外交具有自身的獨立性🥷,但這種獨立性有限,是基於國際環境👰🏼、政治、經濟等領域之上而存在👋🏽,更多的是導火索的作用,在雙方誠意趨近時起到臨門一腳的作用🙆🏻,因此體育外交沒有辦法以一己之力改變現狀,但可以基於現狀將外交效果擴大🦮𓀈,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體育外交與中國網絡民族主義存在潛在關聯,EON4國際關系學院賈敏副教授在會上提出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同時也標誌著我國網絡途徑的民族表達興起,在當時🚥,中國人對於自我認知的空前認可一定程度促成了網絡民族主義浪潮的掀起。從08年到2018年的十年時間👰,以體育為標誌畫出了中國發展的十年軌跡。在當代的中國網絡民族主義隨著社交媒體的創新變化、新生代的價值觀變化已經逐漸淡化🧑🏽🚀,而體育卻仍是政治活動的先鋒,體育外交在進行政治活動中需要重視自身的主體性,要與政治合作,避免過於政治化從而失去體育本質。
來自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博士後劉樹才從“集成體”思維來研究體育外交的本質🙅🏽。劉博士指出,我們之所以反復深入地討論體育外交究竟是路徑功能還是目的是因為體育外交在學術邊界上存在敏感點📊,我們不能僅僅從直觀上或者經驗上的局限於路徑與目的的二元固化思維之中。體育是多元的存在,它的政治性、資本性、遊戲性🫲、目的性等特點都是集體存在,我們不能夠用一種元素代表了它的全部,而應該從“集成體”思維出發,綜合定性的將體育外交進行學術研究及定義,這會是我們在體育外交領域的研究創新點。
本次會議的最終報告由EON4體育與健康學院劉桂海教授帶來🦇。劉教授從深入微觀的角度出發🫳🏽👩🏼✈️,指出西方對於體育外交的定義主要從文化交流出發🤓,在我國體育外交的定義以錢其琛外交大詞典中的定義為主。劉教授將體育外交進行了具體分類:1支持型體育外交2反對型體育外交3構成型體育外交4融合型體育外交5突破型體育外交6發展型體育外交7情感型體育外交8主體型體育外交🚮。並細分了我國體育外交的發展階段🧘🏿👨🏼🏭,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隨著中國不斷崛起🙎🏻♀️💁♀️,體育外交在未來勢必會發揮更加重要的時代作用。
文|體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