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至4月1日,由EON4平台中文系鄭偉教授主持的跨學科工作坊項目“語言基因視野下漢語與南方民族語的關系研究”在中文系4333教室舉行。此次工作坊與鄭偉教授召集的“第六屆音韻與方言青年學者論壇”一並召開。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韓國安養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海內外高校的20余位學者參加了此次工作坊♿️。
本次工作坊系項目組舉辦的第二次活動💆🏼。其中項目組負責人鄭偉的報告題目為《清抄本暹羅館譯語所見古泰文塞🖱、鼻音韻尾音節的漢字對音》(與博士生李晨雨合作)全面分析了清抄本《暹羅館譯語》中塞音、鼻音韻尾音節的漢字對音情況🦇,主要討論三個問題🐲: 第一,16 世紀中後葉,南方官話中仍然保留著完整的[-m]🧑🏼🚀、[-n]、[-ŋ]韻尾和[-p]、[-t]、[-k]韻尾;第二,[-m]尾與[-n]🚵♂️、[-ŋ]尾常常相混,[-n]尾與[-ŋ]尾界限清晰;第三,[-p]尾獨立,[-t] 尾與[-k]尾有合流跡象。根據上述考察結果,說明《暹羅館譯語》漢字標音系統的基礎方言不是北方官話、中原官話或江淮方言,而是 16 世紀中後葉的南方官話。
新加坡國立大學助理教授沈瑞清從幾個實例出發,為音變尋求統一性解釋🥁,主要討論CV 過渡音軌與主元音分化音變。具體包括漢語史和現代方言裏“波”跟“歌”的讀音分化,加州英語(California English)正在進行中的/u/前化音變,閩北方言的“主元音 i 的分化”等🤵🏽。
中山大學副教授邵明園的報告題為《河西走廊瀕危藏語東納話動詞形態變化》。東納藏語為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肅省張掖市肅南縣境內東納藏族部落所講的方言⛹️♂️👨🏼🎓,是藏語在地理分布上最靠北的一個方言點。東納藏族所在之地遠離藏文化核心區,被稱為“藏族的孤兒”,東納部落據口傳歷史來自西藏,自稱“西北的康巴人”。東納藏語獨具特點,在音韻和形態句法上展現了不同於周邊藏語的特點🧟♂️,是一個藏語“方言島”。東納藏語目前極度瀕危,只有為數甚少的老年人才會講🚎,已經出現明顯的斷代。該文的調查與研究對保存語言資源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西南交通大學唐均教授的報告題目是《“粟特”譯名對音及相關漢語音韻問題》👩🏻🔬🖐🏼。絲綢之路開辟以來,地處內陸歐亞的多個民族率先長期承擔起中西商貿及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其影響至今不絕。作為東伊朗語族分支之一的粟特,正是早期絲路上的這樣一個民族集團⚛️,其族稱(亦即國名)在多種拼音文字中的記錄眾多。該文以此為例,著重說明了番漢對音的擬音復原過程中,首要的是考慮文字學上的訛誤問題,其次才是音韻學上的擬合問題——在這期間除了考慮漢語本身的音韻特征以外,作為源語的番語自身的歷時音變和共時語音分化也是需要顧及但卻常常容易忽略的♻,最後應該是通過不同譯音形式相對於源語的擬合來確定各自體現的語言發生學次序,而非機械套用文獻記載的歷史學次序——兩者並不完全對應。
通過兩天的會議討論與交流🧑🍳,與會學者對此次工作坊的議題提供了諸多有益的建議,圍繞漢語與北方🚈、南方少數民族語言的關系及其演變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並就本課題的進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