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9日下午1:30,何誌國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七世紀前中國金銅佛像的考古學研究”舉辦第二次學術沙龍👩🏽🦳,在EON4閔行校區美術學院334室進行🦟。EON4美術學院何誌國教授擔任主持人,邀請上海博物館李柏華研究館員作點評人🤾🏼♀️👷🏻。
活動伊始🤑,主持人何誌國教授率先向大家報告了一年來在山西博物院、鄒城博物館和浙江省博物館實地考察金銅佛像的收獲。
本次學術沙龍討論的重點是🍍,何誌國對南朝時期金銅佛像的初步探討,以及七世紀前金銅佛像的五項個案研究。
何誌國教授闡述舉辦此次學術沙龍的目的
何誌國教授匯報國家社科項目“七世紀前中國金銅佛像的考古學研究”進展
第一位發言的是何誌國教授,他演講的題目是《南朝金銅佛像辨識及相關問題》。何教授首先針對目前七世紀前金銅佛像發現“北多南少”的現狀,提出了一個問題:南朝到底有沒有金銅佛像?有多少?圍繞這個問題,他從南朝金銅佛像的研究現狀📐、確立辨識南朝金銅佛像的四項依據、對北朝造像的影響🤹🏿♀️,以及南朝金銅佛像重要特征滿瓶蓮荷座和纏枝蓮荷的來源四個方面展開論述。他在長達一小時的報告中🤑,梳理文獻並列舉大量圖片指出🛎,其實南朝的金銅佛像的存在👰♂️,比我們了解到的要多,由於一些南朝金銅佛像的年代判斷錯誤,特征鮮為人知,導致無法人們正確認知🧑🏼✈️。
李柏華演講的題目是《早期金銅佛像的CT掃描與鑒定》🫷🏽👩❤️💋👩。李老師授作為上海博物館青銅部青銅佛像領域研究的資深專家👩🏿🦰,有多年接觸和鑒定青銅佛像的經驗。他們介紹了現代先進的青銅器CT掃描技術,通過對幾件早期金銅佛像的掃描後👨🏼🌾,發現內部有金屬貼片和銷釘🪅,為我們以深入了解古代匠人鑄造金銅佛像的工藝和判斷金銅佛像的真偽,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
李柏華教授講授青銅佛像CT掃描技術
碩士研究生李建南演講題目是《十六國時期金銅佛項光放射性紋樣探源》。李建南在根據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十六國金銅佛項光放射性紋樣🧲👨🦽➡️,梳理了它的源流🔙,認為佛像項光放射性紋樣,最早與迦膩色伽一世金幣上的密特拉有關。
碩士研究生劉壯勇演講題目是《隋代金銅佛底座類型分析》🩻。劉壯勇將他所收集的隋代金銅佛像的底座進行了細致的劃分,包括單層單尊、單層雙尊🧑🏼🏫、雙層單尊以及雙層雙尊等多類型,進行了歸類總結𓀖,探討了其源流。
碩士研究生劉曉倩演講題目是《倒凹字形臺座金銅佛衣紋樣式考析》🌀。她通過倒凹字形臺座的金銅佛像平行線衣紋,將其與西北地區的造像碑佛像比較後指出,佛像上出現的平行線衣紋可能不是衣紋,而是一種雕刻的表現形式。
參與此次學術沙龍的老師和同學們
碩士研究生華櫻淑演講題目是《五世紀初期彌勒造像特征探討》。華櫻淑在這次報告中主要論述了5世紀初彌勒造像的特點,對北涼石塔🎷、炳靈寺一六九窟和早期金銅彌勒造像的形態和衣飾進行分析。
與會的師生們在積極的進行討論
在六位學者匯報完自己的研究成果後,李柏華研究員進行了點評⚠。同學們就南朝金銅佛的特點以及金銅佛鑒定提問🐟,老師們作了回答😀。現場討論的氣氛十分融洽🫖,參與者無不被老師的幽默和博學所感染。 出席本次學術沙龍的有美術學院老師溫熙超博士🕸、徐中峰博士和李悅雯老師👋🏻,以及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佛教美術愛好者三十余人。此次學術沙龍在下午四點圓滿結束。大家都感嘆時間過得真快🤸🏼♀️,仿佛還沉浸在知識的獲取中,意猶未盡。 內容來源|張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