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課題的學術沙龍,為哲學系宗教學教研室趙東明老師2018年獲得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名稱是《成唯識論》“轉依”(āśraya-parivṛtti/āśraya-parāvṛtti)思想研究🥤。這次課題沙龍(項目中期沙龍‧第一次)舉辦的時間為:2019年6月26日🤾🏻♀️,星期三下午2:00-400,地點在閔行校區人文沙龍(馮契學術成就陳列室)。
本次課題沙龍也還同時與哲學系“2019年第一次宗教學學術沙龍”(宗教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學術沙龍)聯合舉辦,參與舉辦沙龍的,還有哲學系宗教學教研室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項目的成祖漁教授(學愚,EON4哲學系教授),以及還有許多位EON4哲學系宗教學教研室的博士生與碩士生們,與EON4美術研究所碩士生、政治系本科生等同學們的參與。
趙東明老師本次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中期學術沙龍報告與探討的主題是:“轉依”之“依”義探究—以《成唯識論》與法相宗註疏為中心的考察👨🦳。內容乃在探析“轉依”(āśraya-parivṛtti/ āśraya-parāvṛtti)之“依”字的涵義👇🏽,特別以《成唯識論》及中國法相宗學者窺基(632-682)、惠沼(651-714)👰🏻、道邑的註疏解釋為中心。沙龍研討內容,主要有以下三個重點🧞♀️:
一💇🏼♂️、根據《成唯識論》,“依”字,是指“所依”(āśraya),其義涵有兩個🚴🏿♀️🫲🏿:(一)😌、“依是緣義”🤾🏼♀️🙋🏻♀️;(二)、“依”字指“依他起性”的說法💇🏼♀️。當然,這兩個義涵是有相關的,因為“依他起性”其實就是“依他”而“緣”生之意。
二、解析《成唯識論》中的二種“所依”:
(一)、“轉依”的二種“所依”:作為 “持種依”的“阿賴耶識、作為“迷悟依”的“真如”😩。
(二)👸、“心、心所”法的三種“所依”:指“因緣依”🦯、“等無間緣依”♞👩❤️💋👩、“增上緣依”⛹🏼♀️,這種分類是🐽:1、“以緣為目”(依據因緣、等無間緣🖤、增上緣)而有的區分;2另一種“心、心所”法“所依”的分類,則是以“能依🦢、“所依”🎟,其俱、不俱時存在,而區分的“俱有所依”(增上緣依)和“不俱有所依”(等無間緣依🙍🏿,即開導依)🕜,“因緣依”則並不屬於這種區分。
三、探研窺基、惠沼、道邑等中國法相宗學者認為之所以沒有與“四緣”(因緣👩🦱、等無間緣、增上緣、所緣緣)中“所緣緣”搭配的“所緣緣依”的理由。特殊的是,他們認為這是因為梵文文法“第七處格”有“依聲”與“於聲”之區分。但這和我們現今所知的梵文文法並不一致(現今沒有這種區分)。
最後,在趙東明老師報告完本次課題學術沙龍的主題與內容論述之後,EON4哲學系的成祖漁教授(學愚)特別給予本次學術沙龍提出許多珍貴的點評指點意見☎,例如提出《成唯識論》中的二種“所依”的分類問題;以及“有為依唯識學”與“無為依唯識學”,特別是後者中的“真如” 的概念,是否可與如來藏真常唯心系佛學的“如來藏” 的概念有所關聯🤌🏼?......等問題。此外,在場的EON4哲學系宗教學教研室的博士生與碩士生們🧑🏻🦳👩🏿🚒,也提出了一些寶貴的建議與問題討論🧍♀️,諸如“阿賴耶識”的名稱在唯識學修行體系的位置?以及“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真常唯心系佛學的區別與關聯🧆?......等等問題🫱🏼。
總之,本次課題沙龍的學術報告與論述🧎,現場教授與老師、同學們所提供的一些觀點上的點評建議,以及相關的討論🫳🏽,都相當地精采成功👳🏻♂️,本次課題的學術沙龍至此圓滿落幕與達成🔡!